• Salesforce
    InsideSales.com同时获得Salesforce和微软的6000万美元投资,估值已超15亿美元 猎云网注:大数据时代,风云四起,各路高手,此起彼伏。谁能逐鹿中原,一统天下,仍是大变数。本文的主角InsideSales就是一家把大数据做成一个辅助决策工具的公司,虽然无法确保它一定能走出混沌,但是能获得Salesforce和微软的青睐,也绝对不能小觑。   InsideSales.com,《华尔街日报》亿万美元初创公司俱乐部成员,最近又大出风头。它在最新的一次融资活动中,从Salesforce和微软共募集到6000万美元的资金。   这家来自犹他州Provo的公司主要为Salesforce提供分析数据的软件,该软件可以通过分析大量的数据来预测人们最有可能购买的时刻。该公司先前在一场融资活动中融资1.39亿美元,估值约10亿美元。根据首席执行官Dave Elkington的介绍,截至目前,InsideSales的估值已经超过15亿美元。   在此次融资活动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能同时获得Salesforce和微软的投资,毕竟这两家行业巨头曾经是死对头,这样的状况一直到去年才得到改变。去年,纳德拉从鲍尔默的手里接过执掌微软的大权,随即在五月,纳德拉和Salesforce的首席执行官Marc Benioff就宣布两家公司结成合作伙伴关系。   这两家公司向公众承诺会进行友好合作,“把顾客放在首要位置”。当时的计划是让两家的关键软件互相兼容,给顾客打造更有效率的工作环境。现在,这两家公司似乎又开始一起投资了。   Elkington说:“这是一种真正的平衡关系,随着两种都极其重要的生态系统走向融合,最大受益者将会是无数像我们这样的用户。”   InsideSales起先并没有期待能够融得更多的资金,但是由于他们参加了Salesforce公司的年度客户会议Dreamforce,他们的期待就有所改变了。在这次会议上,Benioff和Salesforce的其他高管注意到了InsideSales可以创造更多的业务,这让InsideSales获得了难得的机遇。   Benioff让Elkington向Salesforce的高管们展示了公司的季度业务报告,之后就提出了投资意向,开出的价格远远高于Salesforce已经投入的“名义金额”。   与此同时,InsideSales也正在和微软进行合作洽谈。在先前的融资轮中,微软就有意投资InsideSales,而在谈判中,Elkington也向纳德拉展示了公司的软件。   Elkington说:“我并不想出售自己的业务,毕竟这是我的心头肉。一直以来我都想建造一个足够大足够有效的事物来改变世界,所以我认为只和Salesforce合作是不明智的。”   虽然两家公司都想投入更多的资金,但是彼此之间还是很愿意一起进行投资的。而公开市场的投资者们也听说了这次融资活动,并踊跃参与。之前Elkington已经拒绝了上亿美元的投资,他最终将融资终值确定在了一个合适的数字上,这既保证了自家公司受益,也保证了合作双方都没有稀释太多的投资者股份。   新资金将用于进一步将InsideSales的软件与Salesforce和微软的产品进行整合,为客户创造新的产品。举个例子吧,有些公司的高管不喜欢电话骚扰,他们更愿意回复短信;还有些公司的程序员更喜欢在深夜查收邮件,并且很可能在那个时候看中一款产品。这些行为可以通过微软的Outlook和Salesforce的历史行为记录里查询到。InsideSales产品有一个“连续学习”的算法层,他们会把各种影响销售行为的因素汇聚在一起,这些因素范围很广,包括了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从天气到本地燃气价格,包罗万象。最后InsideSales会把海量销售交互数据和外部资源数据汇总到一起,导入自己的平台里面进行分析。   Elkington说:“我们开发的预测平台是具有主动性的,除了可以预测购买者和其购买可能性外,还可以预测人们将要买什么。”   InsideSales建设了一些云计算基础设施,例如其在弗吉尼亚州开设了一个新的数据中心,在欧洲建立了电信云中心。新资金也将会投入到这些基础设施中。而Elkington也透露道,由于Salesforce和微软在全球拥有广泛的客户,这也将会加速InsideSales的国际扩张。   主导本次融资的是Salesforce公司,参与此次融资的其余投资者包括Polaris Partners、Kleiner Perkins Caufield&Byers、Hummer Winblad venture partners、U.S.Venture Partners和Zetta Venture Partners。   Source: WSJ   扫一扫,关注“HRTechChina",聆听人力资源科技的声音!
    Salesforce
    2015年03月30日
  • Salesforce
    云服务提供商Salesforce推出新玩法,促进预测营销 现在对于营销来说重要的已经不是客户在做什么了,而是客户下一步想做什么。这正是客户关系管理服务商Salesforce推出新服务的理念所在。   昨天,客户关系管理服务商Salesforce营销云服务推出了先期客户满意度的升级版:预测性决策(Predictive Decisions)。   该功能会检查一个匿名或已知客户的喜好,分析客户互动的轨迹,然后提供推荐内容和产品,或通过网站和电邮提供实时推荐。   “以前,信息和内容必须从第三方资源获得,”家具零售商Room & Board的网络客户体验主管Kimberly Ruthenbeck说,该公司使用了Salesforce的营销云服务。   她说,现在预测性决策功能让收集用户行为信息变得更容易了,因为信息和内容会实时传到平台上。另外,个性化过程是自动的。   通过电子渠道客户会获得定制的店内销售体验。当客户选择或拒绝推荐时,预测性决策会自动更新客户资料以反映这些喜好。   “过去营销人员对于使用预测性营销很挣扎,”Salesforce的产品营销副总裁Gordon Evans说。   现在,对于一位两周前买了一套灰色沙发的30多岁女性顾客,Room & Board的营销渠道能更容易地自动表示她可能会对一个刚上架的黑色枕头感兴趣。   Evans称新一代的预测营销要解决几个关键问题,包括传送多个来源客户信息的难题,新品推出的内容更新,以及在所用渠道和顾客旅程中的个性化推荐。   Salesforce以前营销云服务上的预测营销重点关注网站。“我们正在做的是把服务扩张到电邮和其他途径,让它使用起来更容易。”   对于卖家来说,事先知道顾客想要买什么很重要。Salesforce称新的预测功能可以让网站收入提高10%,转化率提高25%。   当然,如今“预测性”成了营销的一个常见修饰语,许多平台都宣称他们能提供产品推荐。Evans表示新功能与众不同,因为它是营销云服务原创的,顾客信息、新内容和推荐将实时传送到所有渠道。   “顾客与公司互动时想要相关的经验,”Salesforce咨询合作方Bluewolf的首席运营官Corinne Sklar说。   “预测性分析是通向智能新体验的入口,这种体验将彰显品牌和促进客户忠诚度。”她又表示Bluewolf最近关于Salesforce的报告发现后者将近四分之三的客户将增加在分析上的投资,以促成“有意义的顾客时刻”。   【文章来源VB,编译:菜蚁,首发钛媒体】 Salesforce pumps up its anticipatory marketing with new Predictive Decisions It’s no longer just about what the customer does. It’s becoming more about what the customer wants to do next.   That’s the idea behind Predictive Decisions, the new level of preemptive customer satisfaction launched today on Salesforce’s Marketing Cloud.   It looks at an anonymous or known customer’s preferences, analyzes the trail of customer interactions, and then offers recommended content, products, or offers in real time across such channels as websites and email.   “Before, data and content had to be pulled from third party sources,” Kimberly Ruthenbeck told me via email. She’s director of web customer experience at furniture retailer Room & Board, which uses the Salesforce Marketing Cloud.   Now, she said, Predictive Decisions makes it “much easier for us to implement the collection of user behavior” because data and content are streaming in real time into the platform. Plus, she noted, the personalization process is automated.   The customer gets a more “customized, in-store sales experience” across digital channels, she said. When the customer chooses — or rejects — the recommendations, Predictive Decisions automatically updates customer profiles to reflect those preferences.   “Marketers were struggling to use predictive marketing,” Salesforce VP of product marketing Gordon Evans told me.   Now, he said, it’s easier for Room & Board’s marketing channels to automatically suggest that a mid-30s woman who bought a gray sofa two weeks ago might be interested in a new black pillow that was just added to the catalog.   He said this new generation of the company’s predictive marketing required addressing several key challenges — including the difficulty of streaming multiple sources of customer data, content updates like new products, and the resulting personalized recommendations across all channels and across the entire customer journey.   The previous generation of predictive marketing on Marketing Cloud focused on websites, he said. “What we’re doing is expanding that into email and the rest of the channels, and making it easier to use.”
    Salesforce
    2015年03月06日
  • Salesforce
    人称T客:2015年甲骨文最大一笔收购可能来自Salesforce 完成云端霸主的野心 来源:公众号“人称T客” 编者按:近期业界一直有传言说甲骨文计划收购Salesforce.com公司,交易很可能在明年之内完成。虽然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这一说法,但考虑到两家公司目前在IT市场中所处的位置,特别是两个CEO之间微妙的关系,并购并非没有可能。此次HRTechChina转载了人称T客的这篇文章,此篇文章从目前看来只是预测。那么甲骨文收购Salesforce:标题党还是不远的未来?   注:HRTechChina转载此文的目的只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文章观点并不代表HRTechChina立场。   // // // 转型云端已经成为每一个传统IT厂商的必然选择,IT巨头们也纷纷布局云端业务,但是收效甚微,很多的IT巨头们在过去的两年里开始展疯狂收购模式,据统SAP收购各类云厂商,但是依然无法实现云端突破,而甲骨文也不断尝试收购甚至将所有的架构进行90%重写,但是依然没有显示出霸主本色。   虽然甲骨文云业务在财报显示相当抢眼,但是相比整个行业的发展而言仍然没有达到甲骨文的预期。据甲骨文2015年二季财报显示,来自三个不同云领域的营收总计为5亿1600万美元,较之去年同期增长了45%之多。但这一营收在甲骨文的总营收当中占比非常小,一位数的比重——他们当季营收96亿美元,较去年同期增长3%。这个增长幅度对于飞速发展的云端时代而言相然不成比例。 而甲骨文的CEO埃里森对于云端未来却相当满意并夸下海口:在下个财年当中,甲骨文的软件即服务和平台即服务订金营收将超过10亿美元。然而更让甲骨文的惊喜的是,甲骨文将打破Salesforce和Workday统治云端的格局,将在软件即服务和平台即服务销售总金额上与云市场领先者Salesforce.com相当。并且警告Saleforce等着瞧吧,我们的距离在拉近。我们正在追上他们,而且我们跑得很迅速。 对于甲骨文的挑衅,我并不认为这是甲骨文向Salesforce公开叫板,而更向是一次谈判战略上的提前预演,其实关于甲骨文计划收购Salesforce.com的传言就从来没有停止过,虽然一直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这一说法,但考虑到两家公司的渊缘和当前的市场地位收购并非空穴来风。 如果甲骨文完成对Salesforce的收购,其主要原因就是Salesforce想要在客户关系管理(CRM)软件之外拓展疆土,而甲骨文则能够通过Salesforce来进一步巩固自己在云计算领域的地位。真正的实现云战略意义上的转型。 从目前云计算市场来看,Salesforce已经进入增长疲惫期,虽然Salesforce刚刚宣布FY15全年业绩,盘后股价飙升11%。FY15营收53.7亿美金,增长32%,是所有企业软件公司最快达到50亿美金营收的公司。 但亏损仍是Salesforce一道无法逾越的难关。Salesforce的CEO也深知这个道理,无论是股市还是投资人都不可能无限制对Salesforce不计成本的付出,那么什么收回投入,也是Salesforce出售之时。纵观全球IT市场,能够吞下Salesforce这个宠然大物的,非甲骨文莫属,SUN,BEA这样的巨头最后也不得不臣服于甲骨文的重金之下,Salesforce降贵屈尊也是早晚的事情。 另外,借助甲骨文的市场地位和渠道进行开疆拓土就成为Salesforce的必然选择,为此我们也看到两家公司在过去的两年里一直密切合作,更是在2013年6月双方签订了一份长达9年的合作协议,把双方的云计算服务深度整合在一起。 对于Salesforce.com来说,它打算在甲骨文Linux操作系统、Exadata技术系统、甲骨文数据库和Java中间件平台的基础上实现标准化。 对于甲骨文来说,它将把Salesforce.com与自己的Fusion HCM and Financial Cloud服务整合在一起,并为Salesforce.com的应用和平台提供核心技术。Salesforce.com也将在公司内部采用甲骨文的Fusion HCM and Financial云应用。 可能有些人会说,甲骨文要人有人,要财有财,要技术有技术,要市场有市场,甲骨文根本不缺Salesforce这根肋骨,可事实证明,这么多年下来,甲骨文无论通过收购还是内部转型都无法在云端达到上占天神的高度,更别谈达到甲骨文其它产品线市场地位。 归根到底是甲骨文没有懂云的人,虽然甲骨文收购一些厂商,但是收购过来的人用不了两年就纷纷离开,并且外界一直认为甲骨文只是一个菜鸟玩家,并没有给予百分百的信任,这也是甲骨文一直在云端只见雷声未在市场掀起巨大风浪的原因。 所以就有国外的分析师预测:甲骨文将在2015年完成对Salesforce的收购,实现对云端霸主版图的拼接。甲骨文也需要Salesforce这样的产品重塑云端的市场地位,并且经过了这么多年实践,甲骨文也深知转型云端不是单单买几个公司就可以,也不是弄一堆人就能把云搞起来,他们需要salesforce这样的团队完成转身,而salesforce这个团队与甲骨文本身就深有渊源,还是原来的老部下,对Oracle的文化和产品都很熟悉,与其甲骨文收购十来家云厂商,还不如收购一家salesforce来得实际。另外,在未来领导甲骨文转型的时候必须也一定要有一个懂云的人。显然salesforce的Benioff比Larry Ellison更有优势,由此我们还可以做一个大胆的预测,就是甲骨文未来的CEO一定是能够帮助甲骨文在云端突围的人,所以在下一任CEO任职中,很可能会出现掌门人更迭的现象发生。 那么在回过头来看甲骨文CEO在财报上的讲话,就有点针尖对麦硭的味道,甲骨文明显是在告诫Salesforce,没有你们甲骨文一样可以改变云端市场格局,这样意淫也是争取在未来的谈判上拥有更大的回旋空间。即然收购是迟早的事情,那么就让我们静待甲骨文在2015年的最大一笔并购案的发生。
    Salesforce
    2015年02月27日
  • Salesforce
    云计算是未来 不过“屌丝”企业还是别玩了 来源:腾讯科技   12月1日,最新一期出版的美国著名财经杂志《巴伦周刊》撰文分析了当前云计算市场的发展趋势。文章指出,与微软等传统软件巨头相比,云计算软件产业的前期固定资产和设备投资过于庞大,导致整个产业陷入盈利困局。不过,由于市场需求旺盛以及产业的规模化发展,云计算产业的未来发展趋势仍是一片光明。 以下是文章内容全文: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的互联网发展给人们最重要的启示之一是:所谓“无缝接入”的电子商务产业需要真金白银作为强大支撑。当前的云计算产业再次提醒人们,盈利才是产业的生存之本。 像老大哥微软一样,当前的云计算软件公司都在销售软件代码产品。然而,与微软提供CD集成版软件不同的是,这些软件公司在各自的服务器计算机上运行软件代码,而需要使用软件的企业客户则直接通过互联网来接入这些服务器就可以了。 自由现金流收益率偏低 这些新兴的软件开发商其实更类似于电信运营商,因为它们需要自己建设和维护大量的服务器才能保障自身软件的良好存储和运行。我们最好把这些软件开发商称为软件“运营商”。由于前期网络和服务器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因此大多数云计算软件开发商当前的盈利能力普遍偏弱。 两年前成功上市的Workday正在成为一家颇具实力的云计算软件开发商。在截至明年1月底的2014财年,Workday的财年营收预计将同比大幅增长67%至7.85亿美元。然而在购买房产、办公地和设备方面支出了1.01亿美元后,Workday从云计算软件业务获得的现金净利润却仅为可怜的760万美元。也就是说,其自由现金流收益率(Free Cash Flow Yield, 以下简称FCFY)仅为1%。 而软件巨头微软今年的年营收将达到980亿美元,其FCFY有望达到26%。也就是说,微软今年将有250亿美元现金用于支付股息和回购股票,或者干脆把这笔钱存到银行里。 当然,微软已经拥有近40年的发展历史,与之进行对比似乎并不公平。但纵观整个云计算软件产业,其FCFY和资本集中水平却根本与微软建立起来的高收益业务没有可比性。 在对22家云计算软件公司进行调查后发现,其FCFY的平均值仅为4.5%,并不比互联网零售巨头亚马逊的2%高多少。而亚马逊则是业内利润率最低、资本最为集中的科技巨头。这22家公司包括Workday、在线旅行订票系统Sabre、IT商业软件公司ServiceNow以及营销软件公司Marketo。 股票期权支出大 业内投资者往往都十分关注这些云计算软件公司在股票期权方面的支出表现。今年前9个月,Workday的股票期权支出高达1.17亿美元,占其营收的比例为21%。作为全球最大的云计算软件开发商,Salesforce.com今年前9个月的股票期权营收比虽然仅相当于Workday的一半,但实际支出则高达4.13亿美元。 然而股票期权固定支出却模糊了固定资产支出在营收中的占比。毕竟,后者才是软件公司运行服务器最重要的基础。对于上述22家公司来说,其固定资产支出的营收占比要远远高于微软这样的业内老牌软件公司。 根据市场研究机构FactSet的统计显示,微软在2014财年的固定资产和设备支出在营收的占比可能为6%,占其运营现金流的19%。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上述22家软件公司当前财年的平均固定资产支出营收占比可能会达到8.6%,占其营收现金流的比例则可能高达207%。也就是说,这些公司每获得1美元的现金净利润,就需要支出2美元用于固定资产和设备投资。 这些数字还因各个公司的具体情况而有所不同。云端客户服务处理应用Zendesk在今年前9个月支出了1900万美元用于租赁办公地以及购买服务器和与云服务有关的必要设备,这直接导致该公司的现金流达到负1900万美元。华尔街分析师预计,该公司本财年的资本支出占营收的比例将达到令人难以置信的34倍。 今年,投资者总体上也在一直抛售云计算软件股票。Saleforce的年内股价增幅为8.5%,成为云计算股表现最好的个股之一。而Workday的年内股价增幅则仅为4.7%。 ServiceNow的年内股价涨幅高达14%,这可要得益于该公司已经成为IBM或另一家大型科技公司潜在收购目标的缘故。 市场需求旺盛 那么问题就来了,如果一家公司需要支出2美元才能赚到1美元净利润的话,整个产业为何还会呈现出当前的勃勃生机呢? 简单来说,就是市场需求旺盛。越来越多的企业用户都想通过购买云计算服务而省去软件的运行费用,从而彻底砍掉安装新应用的成本开支。因此,很多年轻的创业公司都采取这种方法与微软、甲骨文和SAP等老牌软件巨头展开业务竞争。 云计算产业的未来曙光在于,随着时间的推移,软件开发商的软件运行成本会变得越来越低。随着云计算软件开发商规模化发展的进一步加深,其新增用户的增量成本将会下降。这就意味着,每个服务器可以为越来越多的客户运行软件,每个服务器所产生的净利润也就越来越高。 与业内的小型竞争对手相比,Workday和Salesforce等大型云计算软件开发商的资本支出营收比或者资本支出与自由现金流之比相对较高。然而,整个云计算产业似乎并没有出现降低固定资产支出的任何迹象,因此要想达到整体营收超过成本支出的拐点也尚需时日。此后,才能出现净利润的井喷式增长。 然而,投资者今年并没有对云计算产业的巨额资本支出给予多大的耐心。(景隼)   欢迎跟帖讨论~ 复制去Google翻译翻译结果 ServiceNow
    Salesforce
    2014年12月01日
  • Salesforce
    Salesforce第三财季营收与利润均超分析师预期,但当前财季业绩预期疲软 Salesforce今天发布了2015财年第三财季财报。财报显示,Salesforce当季实现营收13.83亿美元,不按照美国通用会计准则(non-GAAP)计算,合每股收益0.14美元;按照美国通用会计准则(GAAP)计算,Salesforce第三财季净亏损3892万美元,合每股亏损0.06美元。华尔街分析师此前预计Salesforce第三财季营收为13.71亿美元,合每股收益0.13美元。     第三财季,来自重复性订阅产品的收入在Salesforce总营收的占比达到了93%,与去年同期持平。对于任何一家SaaS(软件即服务)公司而言,订阅收入都是一项重要指标。     按照美国通用会计准则计算,Salesforce的亏损与去年同期相比大幅减少。2014财年第三财季,Salesforce亏损达到了1.24434亿美元,合每股亏损0.21美元。2015财年第三财季,Salesforce的总营收同比增长29%。     对于当前的第四财季,Salesforce预计公司营收在14.36亿美元到14.41亿美元之间,同比增长25%到26%。     此外,Salesforce预计公司营收增长速度在即将到来的2016财年会继续下滑。该公司预计,2016年财年营收介于64.5亿美元到65亿美元之间,比2015财年增长约20%到21%。     Salesforce的营收增长速度开始放缓并不足为奇。按照规律,每次营收数字太大,都会对同比带来更大的拖累。Salesforce预计全年20%到21%的营收增长速度好像也不能激起投资商的热情——毕竟,该公司股价在盘后交易中出现下跌——但是我认为这个数字并不太疲软。分析师此前预计2016财年Salesforce的营收增长幅度只有数百万美元。   截至2015财年第三财季末,Salesforce持有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18.3亿美元。     这个季度,由于Dreamforce用户大会的举行,Salesforce一直忙着推出各种各样的新产品。其中一个重磅产品就是外界期待已久的分析产品“Wave”。除此之外,Salesforce还宣布他们正在扩大与微软的合作范围(双方合作始于今年春天),同时对移动应用开发项目(现称作Salesforce 1 Lightning)进行重大调整。Salesforce还对旗下核心CRM(客户关系管理)工具做了更新,增加了交互式实时客户服务功能。   Salesforce Slips On Weak Guidance, Despite Beating On Both Revenue And Profit In Its FQ3 In its fiscal 2015 third quarter, Salesforce reported revenue of $1.383 billion, non-GAAP earnings per share of $0.14, a GAAP net loss of $38.92 million, and a GAAP loss per share of $0.06. Analysts had expected $0.13 in adjusted profit on revenue of $1.371 billion. The percentage of its revenue that came from recurring, subscription sources — a key metric for any SaaS business — totaled 93 percent for the firm, unchanged from the year-ago quarter. The company’s GAAP losses were down steeply year-over-year, when the company lost $124.434 million, or $0.21 per share. For the period, Salesforce’s total revenue rose 29 percent compared to its year-ago quarter. For its current fiscal fourth quarter, Salesforce expects revenue of $1.436 billion to $1.441 billion. Those figures would push the company’s revenue up between 25 and 26 percent on a year-over-year basis. Salesforce expects its revenue growth to slip further in its rapidly-approaching fiscal 2016, during which it expects to generate top line of $6.45 billion to $6.50 billion, which according to the firm will represent growth of around 20 to 21 percent compared to the preceding fiscal year. That Salesforce is seeing slowing percentage growth is not surprising. The law of large numbers drags harder every time you increase your revenue compared to a prior-year quarter. Salesforce’s predicted full-year 20 to 21 percent growth doesn’t appear to have greatly enthused investors — its shares are off after-hours, after all — but I don’t think that the number is too soft either. Analysts had expected a few hundred million more for its fiscal 2016. The company had cash and equivalents of $1.83 billion at the end of its fiscal third quarter. Salesforce has been extremely busy this quarter making a flurry of announcements around their mega Dreamforce user conference. The big news was the long awaited analytics product called Wave. In addition, Salesforce announced that they were extending the partnership with Microsoft announced last Spring and there was a major overhaul and rebranding of the mobile app development program, which is now called Salesforce 1 Lightning. They also gave their core CRM tool a refresh and added an interactive live customer service feature.   来源:TC
    Salesforce
    2014年11月21日
  • Salesforce
    新老CRM巨头对抗:LinkedIn放言将取代Salesforce 现在,顾客自主了解产品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这对企业对企业的销售人员和市场销售人员来说,是很不利的。顾客在购买东西前,会自己主动了解产品的相关信息,而不是在第一时间里就联系产品的销售代表。因此,用客户“漏斗”模型跟进的顾客人数在不断上升。试想一下,有些顾客浏览了你的网站、看了一些产品,但却没有下订单也没有联系你,而他们又非常适合这些产品,那么是不是这些人也可以成为你的潜在客户呢?     对于销售和营销人员来说,用一些原始的销售方法是很难将那些潜在顾客变为真正的顾客的,除非你有一些非常珍贵、有用的“信息”——这恰好是LinkedIn存在的意义。     LinkedIn是唯一的一家,拥有大量的、全面的、准确的,有关商业人士联系方式的信息公司。然而不幸的是,其他有关提供者的联系信息,有百分之八十都是无用的垃圾信息,而且他们不能够保证在不触犯CAC-SPAM法律的前提下改善信息提供服务。如今,LinkedIn公司引导着正确的销售方向,与此同时,它也是销售领导中的佼佼者。通过LinkedIn,你可以提升自己的能力,更好的为顾客推荐你的产品,而不是单纯的把产品卖给他。     假设这样一个场景:在你公司的网站上有LinkedIn的JavaScript会是怎样的呢?这样的话,当注册了LinkedIn的用户在浏览你的网站时,你就能够知道他们在LinkedIn的销售导航中的身份了。有大量的潜在顾客浏览了你的网页但却没有填写你的表格,事实上,对你来说,这些人是一些全新的潜在顾客。但是Markto和Salesfore系统追踪不到这些信息。如果LinkedIn为你提供更多的销售或营销的自动化接口,你就能够自己筛选、重组、过滤那些访问过你网站的访问者,然后,给他们发送有关教育的LinkedIn站内信息、LinkedIn定向购买广告或者LinkedIn的广告文件摘要。 如果我们能够使以上的假设进一步向前发展,通过使用LinkedIn营销人员和销售人员,就能达到一种新的前景——将没有访问过他们网页的人也纳入潜在顾客里。LinkedIn知道哪种类型的顾客会对你公司的产品感兴趣,尤其是当你公司原本对Salesforce领域的“漏斗”提供了CRM功能。通过了解你的领导历史(比如成功将多少人变成了自己的顾客)。LinkedIn能够在访问者登陆你的页面或看到你的联系方式前,帮你确定你最好的销售前景。     Salesforce.com公司开办了一门课程,旨在拉近该公司和顾客的距离。然而LinkedIn宣称Salesforce.com公司根本算不上是它的竞争对手。LinkedIn最近收购了Bizo营销平台,这一迹象表明,LinkedIn的重心在企业对企业的销售上。一份泄露了这次收购案的文件中,详细的写着LinkedIn这次收购的策略。这个战略措施是建立在其非常有价值的社交图谱,在线状态等独特资源上的。LinkedIn对其销售导航仪产品的的改进,也表明了该公司致力于为销售团队提出一些具有建设性意义的解决方案。     LinkedIn拥有的机遇是如今其他任何零售供应商都可望不可及的。即使Maketo和Salesforce联手,他们也无法将客户全面的、真实的信息提供给公司。但是LinkedIn却可以做到,因为它有四项独特的资源,使得它可以在这方面如鱼得水(如果它打算这样做的话)。 首先,LinkedIn掌握大量关于各个公司和个体的宝贵信息。而CRM和营销自动化系统开始时却是空无一物的,你必须和对方公司交流,才能完善和增补信息。但是,LinkedIn早就有一个预填充信息库。那就是为什么许多销售团队,可以通过团队的链接工具,让其销售代表来分享网络成果,从而能够确定正确的联系方式,获取领导的建议,查看更新的重要企业和个体。LinkedIn为其销售人员谋得了更多利益,因为它为他们的生意量身定制了一盏前行之灯,提供了一键式的操作,以便于他们可以享受最人性化的服务。     LinkedIn也非常受客户的欢迎。如上面所提到的那样,LinkedIn可以通过观察匿名网站访问者,帮你赚点儿额外的收入。它也可以提供端对端的销售和营销分析——从匿名网站访问者到流动客户,这将远远超过你漏斗里早已记录的,做销售和市场营销自动化的人才的数量。那种全方位洞察力,有助于了解更多有关那些人才的信息,并根据其在LinkedIn的经验为其排名。 此外,LinkedIn在思想领导方面也处于核心地位。 为了宣传教育内容,LinkedIn特意为其提供了一个社交网络平台,其宣传的方式是有机式的,病毒式的。这就比我们今天的销售和营销系统中收到的轰炸式的邮件更加诱人。比如说,LinkedIn的强大影响力已经吸引了大量像理查德布莱森,杰克威尔士,比尔盖茨这样成功人士的注意。这种方法的潜力是无限的,尤其是在不断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和主题,这种方法就更加有利于发现新的销售和营销机会。     最后,LinkedIn拥有一个数据驱动DNA和为智能产品而生的企业文化。LinkedIn的CEO Jeff Weiner一早就知道数据科学有多么的重要,所以他雇了一个我知道的最厉害的数据科学专家Deepak Agarwal。他们知道对于重新定义销售和营销来说,这些科技的作用也不可小觑。实际上,这个公司已经建立了一套完备的领导评分系统,供其内部销售团队使用。它利用科学的数据, LinkedIn的网络图,以及众多有趣的公司和个人资料的信号,来选出对于LinkedIn来说前景最好的招聘解决方案。尽管这个系统是根据LinkedIn的内部需求而特殊订制的,但是该公司的辉煌前程已然在望。 什么能阻挡LinkedIn发展呢? 拥有这样的资产,将300亿美元投入市场是很不明智的举动,是吗?其实也不尽然。正因为LinkedIn做出这样的举动,它就必须要面临艰巨的挑战,其中就包括创新者会面临的尴尬处境。这个公司已经想出了一个为公众所喜爱的摇钱树般的招聘方案。但是如果你想拥有CRM那样大的市场份额,你就必须要非常用心的去做每件事。当你已经从各个完全不同的卖家那里赚了很多钱,扩大市场份额对你来说就会很难。LinkedIn是一个很保守的公司,所以它的领导层几乎不会冒险去扩大它的关注点。     另一个问题就是公司的客源问题,对于一个像LinkedIn这样的公司来说,保护客户隐私是及其重要的。如果进入企业空间,保护客户隐私这一项将变得更加具有挑战性。销售人员和营销人员希望得到更多关于LinkedIn用户的信息,也期许利用更多强势有效的方法去诱使这些用户做出反馈。但是这种做法很有可能违背客户的期望。进入这个企业意味着更长的销售周期,更多的支持,更少的利益,和合作伙伴和咨询公司的更多交流,以及要做更深层次的报告和分析及面临的巨大压力。     尽管LinkedIn希望我们能根据他们的经验来开展工作,做到无缝链接,但是企业软件却很混乱。它必须和后台应用程序进行交互操作,这些应用程序包括合同,订单,网站分析,客户支持和票务,路由选择,范围,GRM触发器等。即使LinkedIn掌握这些工作流程,且可以将其集成(合作伙伴和顾问也给与LinkedIn支持),但对于LinkedIn来说,从Salesforce手中接管现有的销售和营销流程,并将这些流程转化成带有LinkedIn特色的产物,依然是任重而道远。 出于安全考虑,尽管进军销售界,占据市场份额的风险很大,LinkedIn依然很喜欢现在的状态,目前的市场处处都是商机,它再也无法淡定了。我预测,随着时间流逝,LinkedIn会迅速将营销和自动销售分成各个版块,而不是寻求Salesforce的援助。也就是说,对于LinkedIn这样的强烈攻势,我喜闻乐见,就如同看见Salesforce对抗Siebel一样。如今,天时地利皆具备,LinkedIn必然可以一举改变销售和营销界的游戏规则。     Source:TC
    Salesforce
    2014年11月11日
  • Salesforce
    Salesforce推出可视化大数据分析云服务Wave 明天, 在旧金山举行的 Dreamforce 大会上,SaaS 服务提供商Salesforce将会由 CEO Marc Benioff 发布名为 Wave 的新分析服务。据称此项服务已经在其应用商店AppExchange上出现(但我们未能搜索到)。     Wave 是软件即服务提供商 Salesforce.com 推出的一项商业智能与分析云服务,可以为客户提供销售、营销、服务的分析与可视化展现。     Saleforce 称此项服务将非常容易使用,而且强调要给用户以消费者式的体验,为此引入了游戏设计师来增强产品的趣味性。此外 Salesforce 还引入第三方参与分析服务的开发,包括 OEM、咨询顾问及第三方开发者,目的是帮助客户连接外部数据源,然后基于此平台开发更复杂的应用。其数据既可从 Salesforce 产品内部获取,也可导入微软、SAP、Informatica 等第三方的信息。Wave 可以将数据进行切割以满足不同的需求,可按照不同维度对数据进行排序,建立不同的数据集的关系,按照不同的方式展现数据等。     但是,尽管数据之间可以建立各种连接,可连接的实现似乎还是使用标准的 SQL 语言( “join”语句),还有标签页还是数据库风格的,用户还需要建立连接才能浏览数据。因此,这项 BI 服务貌似没有那么傻瓜,用户还是需要一些专业培训才能使用(当然,这些用户一般都有少量的 IT 人员)。     虽然如此,但是业界普遍认为 Salesforce.com 必须要做这件事,因为大数据的爆炸使得人必须靠可视化的呈现方式才能理解数据背后的含义。但是 Salesforce 涉足大数据的时机显然已经晚了,这个领域的竞争已经非常激烈,不仅有 IBM、HP、SAS、微软、Tableau 等巨头,而且zoomda、lOOKER等初创企业也层出不穷。从目前来看,Wave 的功能和使用性方面并没有非常大的突破,要想在这个几百亿美元的市场取得份额并非易事。不过 Salesforce 的优势在于庞大的客户群,说服那些使用其 CRM、客服云服务的客户采用同一家供应商的产品似乎是个有说服力的理由,但前提是 Wave 必须做得更好。     [36氪原创文章,作者: boxi]
    Salesforce
    2014年10月13日
  • Salesforce
    Salesforce以3.9亿美元收购大数据智能关系管理初创企业RelateIQ 根据提交给美国证监会的一份监管文件,CRM软件服务提供商Salesforce.com已就收购大数据初创企业RelateIQ达成协议,收购金额为3.9亿美元。 RelateIQ是一家基于大数据进行智能客户关系管理的初创企业,成立于2011年,创始人是CEO Steve Loughlin和CTO Adam Evans。用户可通过RelateIQ管理客户和人脉,自动组织和管理这些人员的姓名、电话、所在公司、邮件等信息,并将其和Gmail、Google日历、Office 365等关联,还可以关联这些人的联系频率、对联系人进行优先级排序,并根据联系人信息为他们按照不同公司、组织、类目等进行智能分类。其客户主要为为企业客户的销售/营销团队。     与传统CRM不一样的是,RelateIQ 还通过多种实时沟通的大数据分析帮助企业和员工自动跟踪各种客户关系,可以对邮件和通话记录等进行分析。这种数据驱动型的应用可让一般的最终用户也能操作数据,属于下一代的CRM服务。     因此成立不久的RelateIQ受到了投资者的青睐,此前已获6900万美元的融资,至最近一次的4000万美元融资时其估值为2.45亿美元。其投资者包括Accel Partners 及 Facebook 联合创始人Dustin Moskovitz(其协作工具Asana也使用RelateIQ)、乔布斯前高管教练 Bill Campbell 及 LinkedIn 前首席科学家 DJ Patil等。     而对于Salesforce.com来说,从长远来看,此类数据驱动型的软件会对其构成挑战,因此尽早收购对手不失为一步好棋。Steve Loughlin则在公司博客中评论道:   Salesforce.com是朝企业云计算转变的先锋,重新定义了现代CRM。而RelateIQ则是利用数据科学和机器学习的下一代智能计算的先锋。展望未来,Salesforce.com对RelateIQ的收购,将会随着在销售、服务和营销方面新一层智能的注入而延伸salesforce.com作为#1CRM应用的价值。     [36氪原创文章,作者: boxi]
    Salesforce
    2014年07月12日
  • Salesforce
    Salesforce的云崛起之路 关键时刻:互联网大发展为企业软件开辟了新的方向,马克从中看到了自己的发展机遇,他离开大型公司,去实践自己的创业云公司的梦想。 关键抉择:横空出世的Salesforce公司向行业老大宣战,它们提出了“终结软件”的口号,一改行业传统的运营模式,宣扬云技术优势,迅速争夺阵地、扩大市场。 应对策略:马克的Salesforce打出三张牌:第一、产品差异性。针对企业管理软件复杂、繁琐、低性价比等弊端,其编制的产品服务快速、简单、易用;第二、外包的可信性,特别在服务稳定性方面,巧妙地利用危机,采用扩大透明度的思路,重获客户信任;第三是大胆叫板行业老大,在市场上与狼共舞、以小博大,迅速扭转客户认知,使得Salesforce获得快速成长; 策略结果:仅用不到10年的时间,Salesforce就从一个简单的梦想开始,迅速扩张成为10亿美元的公司。 马克·贝尼奥夫放弃在500强公司的高管职位而自创公司,以曲径通幽的形式和努力实现着自己的梦想:让企业软件像网站一样易于使用。实践证明,以往在大型公司学到的“社会经验”,能够指导并帮助创业者走向成功。 创意梦中来 大学毕业后,马克·贝尼奥夫在甲骨文公司一干就是十年。他在这家大型IT公司收获颇丰,特别是在甲骨文的经历奠定了他的创业基础:一是懂得了客户,二是从拉里·艾里森那里学到了创业学课程。甲骨文把马克这样一个原本“痴迷于技术研发的羞涩电脑编程极客”,变成了拥有很多“社会经验”的职业经理人,而所谓“社会经验”,是指从销售工作中获取的与客户打交道的经验。 马克认识到,客户口碑对企业帮助甚大:你要是让客户获得成功,客户就可以成为你品牌的粉丝,就会尽可能地推荐你的产品。正如俗话所说,生意只是暂时的,而合作关系却是长久的。懂客户,就是懂得与客户共兴共荣的道理,客户是你通向成功的纽带和桥梁。而拉里的“传帮带”,归根到底是明白了这样一句话:“市场不是一成不变的,你必须与时俱进,随机应变”。 马克喜欢做梦,而创办Salesforce公司的想法,正是来自他的一个奇怪的梦:他梦见自己创立了亚马逊网站,不过网站标签不是书、CD或者DVD,而是“客户、合同、机遇、预测和报告”。梦醒时分,马克整理了一下思路,发现自己对于未来初创公司的发展方向有了清晰的思路。以造梦为职业的迪斯尼创始人沃尔特曾经说过,“只要你能想到,你就能做到。”马克后来的实践,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应该说,创立一家利润与激情兼顾的公司,是马克的命中注定。马克祖上创业基因极强,做律师的祖父是旧金山湾BART城铁的发明人,只要去湾区并从湾区进城,必要乘坐,因为它方便节能,省去开车进城和大都市堵车、存车的麻烦。马克自小喜欢动脑经,读中学时他就写出了第一款软件“变戏法”,为自己赚得第一桶金——75美元。15岁那年他与朋友创业开办一家叫做Liberty Software的软件企业,为Atari800开发冒险游戏,每月稳拿1500美元,可以负担自己上大学的费用。 终结软件 1996年,马克从商业软件新的方向发展中看到了商机。他发现,如果谁能将购买软件的过程变得更方便易用、更人性化,摆脱复杂的安装维护,也不需要经常升级,谁就能发财。马克的想法是改变现有的软件销售模式,将客户购买数百万美元传统软件包、6·18个月时间实施、再加上巨大的硬件和网络设备方面的投资与维护成本,转变成将软件作为一种服务来销售, 即推广云计算模式。企业按人头和月数来购买所使用的服务,这种服务分布在云端,通过连接互联网使用。 为此,1999年马克从甲骨文辞职,离开甲骨文高级副总裁那舒适的工作环境、稳定的工资收入和丰厚的期权,从零开始创立了这家以平台取代软件的Salesforce公司。他给公司制定的宗旨是“卖服务不卖软件”,并以“终结软件”的口号杀向市场。马克大打产品服务的差异牌:以其特有的三原则破解传统软件销售上的问题:1、快速。快速对于面向销售人员的服务尤为重要,因为他们急需获取信息,快速是这种服务模式的根基;2、简单。使服务简单易用,就像在亚马逊网站上购书一样;3、正确。一次搞定,不留遗憾。软件开发十分复杂。软件开发好比扣扣子,第一个扣子“原型”扣错了,以后情况会越来越糟,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无法继续下去。 马克凭着经验知道,虽然公司每一位创始人都野心勃勃,精力充沛,但对于初创的技术型企业来说,最大的危险是面铺得过大,他需要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聚焦在最为需要的事情上。所以,他需要借势,第一是借用现有开发工具实现公司云计算服务目标。Salesforce将赌注押在互联网和Java网络编程语言上,并且全力依靠甲骨文的数据库。第二让客户企业自行实现“私人定制”,并保证其可持续更新数据。马克为业界树立了一个完全符合云计算服务的模式:任何公司都无须从零开始开发新技术。你可以在互联网平台上进行开发,可以利用分发中心,数据中心那无限的计算能力。而云计算模式可以节省时间和金钱,这样接受服务的客户企业可以专著于本专业的创新,而不必考虑IT 基础设施。 爬到大象背上 Salesforce的市场目标是利用差异化赢得竞争优势,向低效率的传统软件发布方式宣战。其产品的差异化在市场传播上的表现则是大力推广产品的易用性、风险分担的商业模式和低风险承诺,这些都是传统软件所不具备的特点。打赢这场战争是Salesforce整个业务的关键。 Salesforce坚信,如果站在客户的立场上,想方设法促成他们的成功,Salesforce就一定能够赚到钱。 Salesforce选择的推广模式是挑战行业老大Siebel,让大家接受Salesforce这一新品牌。而其口号“终结软件”(NO SOFTWARE) 有效地表达了Salesforce的与众不同。马克将NO SOFTWARE 做成LOGO 印在所有的材料上,并制成徽章要求员工戴上,Salesforce自己的800电话也变成了1-800- NO·SOFTWARE。一次Salesforce的会议与Siebel的活动在美国南加州圣地亚哥撞车。这原本出乎预料到的情况却为Salesforce 公司提供了一个绝好的向对手示威的机会:Salesforce向对手会议的参加者免费派发甜甜圈和装有咖啡的马克杯,杯上印有著名分析师的一句引文:“醒醒吧,Salesforce的对手,Salesforce是一匹极具威胁的黑马, 将会逐渐成为CRM 市场的领跑者。”这招很灵,许多人都端着Salesforce的马克杯进入Siebel会场, 甚至连Siebel CEO 本人也大方地喝下了一杯这种咖啡。还有一次是在法国海滨城市嘠纳Siebel组织的欧洲用户周期间,Salesforce租下嘎纳所有出租车,提供免费接送服务,出租车打上NO SOFTWARE 的徽标,车内满是Salesforce的宣传手册。Salesforce就是用这种充当爬到大象背上的蚂蚁,通过其独特的战术,勇挠大象的痛处。 Salesforce的目的是要激怒对手,因为你将球打过去,对手必然将球打回来。无论是Salesforce采取游击公关战术,报复对手或者从对手那里挖角,只要被激怒,Siebel的人就会将个人情感参杂在里面。这种情绪化的反应会使Siebel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Salesforce就是要打乱对方的阵脚,让他们生气。让他们丧失冷静,牵着他们的鼻子走。在对手承认了Salesforce的存在并开始进行防御的时候, Salesforce早已打入敌人的后方:媒体喜欢这种争斗,而且兴趣盎然,与日俱增,这就达到了Salesforce的目的。 信任网站 将信息系统进行委托管理和购买服务的新思路并不是那么容易被人接受的,尤其是银行、电信等客户。Salesforce为客户及企业提供简化操作的背后,实际上是把所以有复杂问题留给了自己,他们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云计算服务的稳定性。Salesforce的做法是,让数据库运行在数个不同的服务器上,即使一个服务器出错,其他的服务器依然可以正常工作,从而保证客户业务的连续性。但是,即便预防为主、料事如神,2005年末,Salesforces还是遇到了服务提供商最大的危机——系统宕机,客户因此抱怨说服务不可靠。更糟的是,竞争对手在得知Salesforce服务下线后,趁机提供免费试用注册,并且将Salesforce所有的问题都曝光给媒体。毫不夸张地说,记者在几分钟之内就打来询问电话。没过多久,Salesforce服务可靠性的问题被炒到了天上,麻烦大了。 在那个时候,平心而论,Salesforce宕机并不多见,其99%的服务还都是很好的,但是对于客户来说,任何中断都是不可容忍的。失去信任,这是最可怕的事情。当时,Salesforce 和马克本人本能地采取了“情况不明时,克制点吧,在问题解决之前,尽可能保持低调”的策略。公司停止接听电话和回复电话。虽然这不是公司通常的方式,并让领导层感到很不适应,但出于无奈,只好如此了。 “这不是我们的一贯作法,我们必须采取主动。”有高手在危机时分提醒马克,“隐瞒是不对的。”领导层开始意识到,沉默可能是一个非常错误的策略。不仅错在隐瞒事实,而且错在不尽快做出回应,是对客户的极不负责任的行为。必须找到一个快速、坦诚的沟通渠道。Salesforce领导层果断决定,立即公布企业内部用来跟踪状况的检测系统,让状况一目了然:绿色表示一切正常,黄色表示运行出现问题,红色表示服务终断。这的确是一次大胆的举动,同时也是一次信任的大飞跃。 Salesforce的“trustsalesforce.com 网站让公众以及竞争对手实时看到了Salesforce系统每天的运行状况,包括最新的例行维护信息、交易和速度的历史信息、目前和最近的网站钓鱼和恶意软件报告、最新的安全技术和最佳的安全实践。Salesforce教育客户和潜在客户与记者,在这里有他们所需的信息,没有问题可以隐瞒。这让Salesforce获得了足够的传播主动权。 这一举措在媒体中一炮打响。而且堵住了竞争对手的嘴。后来的反馈证明,信任网站给Salesforce在透明度上加分。当然,基础是Salesforce经常改进技术并优化访问速度和可靠性。到了2009年,Salesforce的服务记录显示,其服务设施99.99%的时间均处于正常运转状态,每日拥有交易量2个亿,响应时间低于1秒。Salesforce一直不停地改进,进一步提升访问速度。发布信任网站使Salesforce与众不同。透明和信任成为了Saelsforce品牌和身份的重要部分。主动权来自于主动,最好的市场营销是以公开换取信任。 世界上的巨型机构纷纷采用Salesforce的云服务产品,例如花旗银行采用Salesforce的产品创建私人银行家和金融顾问所使用的程序,摩根史坦利利用它来创建招聘应用。国际多媒体新闻集团汤姆逊路透社在Salesforce的平台上安营扎寨,实施基于其平台的产品一整套的销售策略。作为世界最大的资产持有组织的日本邮政使用该平台为超过七万雇员编写客户服务的监管规范软件。最后,Salesforce的客户和合作伙伴接受了Salesforce的模式,创建了超过11万个自定义应用,涉及方方面面,从假期请求到应收账款应有尽有,这反过来大大增强了Salesforce的云计算能力。 1999年创立后的短短十年,Salesforce就从马克的一场“云之梦”变成了价值10亿美元的企业。由马克本人和卡莱尔·阿德勒合著的《云攻略》一书祥述了Salesforce这一野蛮生长的过程。(文/武杰)  
    Salesforce
    2014年05月29日
  • Salesforce
    Salesforce第一财季净亏9690万美元 5月21日消息,美国最大的客户管理软件提供商Salesforce今天发布了截至2014年4月30日的2015财年第一财季财报。财报显示,Salesforce第一财季总营收达到12.3亿美元,同比增长37%;净亏损9690万美元,去年同期净亏损6772万美元。     财报显示,由于销售和营销软件市场需求提升,Salesforce第一财季营收同比增长37%,而且业务也超过了业界分析师的预期。Salesforce第一财季营收达到12.3亿美元,好于业界分析师预期的12.1亿美元;不按照美国通用会计准则计量的每股摊薄利润为0.11美元,好于业界分析师预计的0.10美元。与此同时,Salesforce预计2015财年第二财季营收将介于12.85亿美元到12.90亿美元之间,也好于业界分析师预计的12.7亿美元。     受此影响,Salesforce当日盘后股价止跌反弹。在周二的美国股市常规交易中,Salesforce股价下跌0.34美元,报收于52.89美元,跌幅为0.64%;在当日盘后交易中(截至发稿之时),Salesforce股价上涨0.91美元,到53.8美元,涨幅为7.72%。     业绩概要: Salesforce第一季度总营收达到12.3亿美元,同比增长37%;订阅和支持业务营收达到11.5亿美元,同比增长36%;专业服务和其它营收达到7900万美元,同比增长58%。     Salesforce第一季度净亏损9690万美元,去年同期净亏损6772万美元;每股摊薄亏损0.16美元,去年同期每股摊薄亏损0.12美元。Salesforce第一季度净不按照美国通用会计准则计量的净利润达到6951万美元,去年同期为6096万美元;不按照美国通用会计准则计量的每股摊薄利润为0.11美元,去年同期为0.10美元。     按照地区划分,Salesforce第一财季来自美洲的营收为8.76亿美元,去年同期为6.31亿美元;来自欧洲的营收为2.31亿美元,去年同期为1.63亿美元;来自亚太地区的营收为1.20亿美元,去年同期为9870万美元。     截至2014年4月30日,Salesforce持有的现金、现金等价物及可兑换债券总额约为15.3亿美元。     业绩展望: Salesforce预计2015财年第二财季营收将介于12.85亿美元到12.90亿美元之间,即同比增长34%到35%;预计第二财季按照美国通用会计准则计量的每股摊销亏损将介于0.12美元到0.13美元之间、不按照美国通用会计准则计量的每股摊利润将介于0.11美元到0.12美元之间。     Salesforce预计2015财年全年营收将介于53亿美元到53.4亿美元之间,即比上一财年增长30%到31%;预计2015财年全年按照美国通用会计准则计量的每股摊销亏损将介于0.47美元到0.49美元之间、不按照美国通用会计准则计量的每股摊利润将介于0.49美元到0.51美元之间。(悦潼)     [责任编辑:alonliu]          
    Salesforce
    2014年05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