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今日【10月31日】
  • 资讯
    LinkedIn发布第三季度财报:净亏损430万 同比扩大 [摘要]营收达到5.68亿美元,比去年同期的3.93亿美元增长了45%。 10月31日消息,美国职业社交网站LinkedIn周四发布了该公司截至9月30日的2014年第三季度财报。财报显示,LinkedIn第三季度营收达到5.68亿美元,比去年同期的3.93亿美元增长了45%;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亏损为430万美元,去年同期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亏损为340万美元。     财报显示,由于招聘解决方案市场需求的强劲增长,LinkedIn第三季度营收同比大幅增长了45%,而且营收和不按照美国通用会计准则的净利润都超过了市场分析师的预期。LinkedIn第三季度营收为5.68亿美元,高于市场分析师预计的5.5749亿美元;不按照美国通用会计准则计量的每股摊薄收益为0.52美元,高于市场分析师预计的0.47美元。     在周四的美国股市常规交易中,LinkedIn股价上涨3.39美元,报收于202.90美元,涨幅为1.70%;至发稿时,在发布财报之后的盘后交易中,LinkedIn股价下跌2.65美元,到200.35美元,跌幅为1.31%。     财务详情: LinkedIn第三季度净营收达到5.68亿美元,比去年同期的3.93亿美元增长了45%。     LinkedIn第三季度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亏损为430万美元,去年同期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亏损为340万美元;不按照美国通用会计准则,LinkedIn第三季度净利润为6600万美元,上年同期该利润为4700万美元。     LinkedIn第三季度调整后的未计入利息、税费、折旧和摊销之前的净利润(EBITDA)为1.51亿美元,占据了公司营收的27%;上年同期为9300万美元,占据了公司营收的24%。     LinkedIn第三季度每股摊薄亏损为0.03美元,去年同期为每股摊薄亏损0.03美元。不按照美国通用会计准则,LinkedIn第三季度每股摊薄收益为0.52美元,去年同期为每股摊薄收益0.39美元。     按照业务部分划分,LinkedIn第三季度来自人才解决方案产品营收为3.45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45%,第三季度来自人才解决方案产品营收占该公司总营收比例为61%,上年同期为60%;来自营销解决方案产品营收为1.09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45%,第三季度来自营销解决方案产品营收占该公司总营收比例为19%,与上年同期持平;来自收费订阅产品营收为1.14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43%,第三季度来自收费订阅产品营收占该公司总营收比例为20%,与上年同期持平。     LinkedIn第三季度来自美国的营收为3.43亿美元,占据了公司总营收的60%;来自国际市场的营收为2.25亿美元,占据了公司总营收的40%。     LinkedIn第三季度来自于现场销售渠道的营收为3.42亿美元,占据了公司总营收的60%;来自于网络、直接销售渠道的营收为2.27亿元,占据了公司总营收的40%。     业绩展望: LinkedIn预计,该公司2014年第四季度营收将介于6.00亿美元到6.05亿美元之间;第四季度调整后未计入利息、税费、折旧和摊销之前的净利润(EBITDA)将介于1.53亿美元到1.55亿美元之间;预计不按照美国通用会计准则计量的每股摊薄收益约为0.49美元;折旧和摊销支出约为5900万美元;股权奖励支出约为9600万美元。     LinkedIn预计整个2014年营收将介于21.75亿美元到21.80亿美元;调整后未计入利息、税费、折旧和摊销之前的净利润(EBITDA)将介于5.66亿美元到5.68亿美元之间;预计不按照美国通用会计准则计量的每股摊薄收益约为1.89美元;折旧和摊销支出约为2.03亿美元;股权奖励支出约为3.21亿美元。(明轩)   来源:腾讯科技
    资讯
    2014年10月31日
  • 观点
    5招改善你的移动招聘 据说,每天我们会有150次掏出手机来瞅瞅,而且就算是睡觉手机也不离左右。手机可以随时帮我们通过各种渠道与外界保持联系,这彻底改变了以往的招聘模式。移动招聘已经炒得很热了,只是好像效果并不理想。     最近一项针对200家企业的手机平台进行的调查显示,其中只有140家企业的网站确实有招聘相关的链接。这当中还有41家企业的链接直接跳转到传统的PC页面,有9家根本就是坏链接。要知道,这些参与调整的企业可都是名列财富500强之列的大牌。     可是从求职者角度看,他们似乎很认可通过手机来找工作。MedReps网站最近进行了一项移动端的医药行业求职调查显示: • 71%的求职者会用手机打开工作提醒邮件;   • 49%的求职者会用求职网站的手机端找工作;   • 56%的求职者在移动平台找工作,而且35%的求职者确实发出了简历。     怎么样,你现在是不是也觉得应该掏出电话行动起来了?那么我给大家5条建议: 1.自动把来自手机端的求职者引导到移动版页面 Jobvite网站做的移动求职调查显示,37%的求职者期望企业网站能够针对手机进行设计,所以,开发并不断优化一个移动版的页面是必须的。     iMomentous调查显示,60%的企业网站并没有引导来自手机端的访问者进入移动版页面。那么,我的第一条建议就是,开发移动版页面时,一定要做好相应的跳转设置自动识别。     2.选择有手机端APP的招聘平台 根据MedReps.com研究,29%的求职者通过手机APP投递简历。选择网络招聘平台时,一定要关注平台是否有移动版本。确保网站有手机APP,别让来自手机的求职者找不到你。     3.用手机端的APP对申请者进行即时筛选和分类 大多数手机端的APP都能对求职者进行筛选和分类,这样你就不必再打开电脑查看邮件了。移动招聘的一大优势就是可以充分利用HR的碎片时间,尽快回应候选人。     4.用短信和求职者联系 如果我告诉你,现在91%的人拥有手机,81%的人会用手机发短信,你肯定觉得这没什么特别的。但是,如果我告诉你,在找工作过程中也是这样,你会不会有点小吃惊?     事实上,31%的求职者会和HR通过短信进行联系。尽管在手机上查收邮件、利用各种社交软件非学常方便,但是发短信仍然是最靠谱的一个。     5.用手机在社交媒体上了解候选人 既然他们正通过社交媒体了解你的底细,你为什么不这样做呢?     The MedReps.com研究显示,56%的求职者会通过社交网站调查公司。LinkedIn是最受欢迎的网站,高达92%的求职者会访问它。紧随其后的是Facebook,有近70%的求职者在面试前会去看看。在打理好自己公司的账号时,别忘了也去看看候选人的情况。     Michele P.Dambach/文 老金/译
    观点
    2014年10月31日
  • 观点
    揭开全球招聘巨头们的神秘面纱 国内某高端人才招聘网站CEO认为,未来中国招聘行业一定会出现市值达到50亿美元甚至100亿美元的互联网公司,“但几乎可以肯定的是,它不属于传统招聘网站的模式”。     即便如此,传统在线招聘企业似乎并不甘心,唱衰论也可能为时过早。且看2013年上市的几家全球招聘巨头企业财务表现,以期揭开这些纷扰云雾吧!     具体来说,我们将全球几大上市的招聘巨头按营业收入由高到低,逐次对LinkedIn、Monster Worldwide、SEEK、前程无忧(51job.com)、Dice Holdings、智联招聘(Zhaopin.com)、104人力银行(104 Job Bank)的财务状况进行比较。 1、2013财年营业收入构成 2、招聘企业主要股权结构 从智联招聘的股权结构看,来自大股东SEEK的杰森·伦加(JasonLenga)和约翰·阿姆斯特朗(John AlexanderArmstrong)持有智联招聘79.0%的股份。其CEO郭盛持股比例为3.3%;高管郭建民持1.0%。另外,2013年初,Monster 出售中华英才网股权,仅保留了10%的股权。爱尔兰招聘集团尚龙目前拥有中华英才网90%股权。 其实,中国招聘市场一直都有Recruit这家公司的一席之地。它于2012年9月收购Indeed ,同时,2013财年末,Recruit公司持有前程无忧39.5%的股份。根据Recruit去年的利润以及市盈率(本益比,P/E)均值20,这家公司预期市值应为94.2亿美元。而据彭博社报道,企业计划上市,并寻求98亿美元的估值。 3、2013财年财务数据比较 从图9中可以看到:传统在线招聘企业如前程无忧无论从盈利能力、市值、市盈率等几方面仍旧呈现良好态势,前程无忧营收增长速度虽低于新兴的社交媒体招聘模式下的LinkedIn(LinkedIn营收增速高达57%),但其仍旧保持着行业内较高的利润水平。(前程无忧营业利润率高达50%。)。而专注于IT行业的垂直招聘网站Dice,营业利润率也高达14%,明显高于传统招聘模式Monster10个百分点。 来源:HROOT
    观点
    2014年10月31日
  • 观点
    2014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学习用户研究报告 10月,沪江网与百度教育联合发布《2014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学习用户研究报告》,揭秘移动互联网的学习用户群体特征以及行为偏好等。   随着移动互联网面向各行各业的持续渗透,原本依托PC设备的互联网教育新兴市场,正在 迸发出更强大的能量。更贴近现代用户碎片化学习需求的“移动学习”,正逐渐在全国各地普及开来。那么移动学习用户们,如今究竟呈现怎样的行为变化?10 月,沪江网与百度教育联合发布《2014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学习用户研究报告》,揭秘移动互联网的学习用户群体特征以及行为偏好等。   内容提要 ▲女性不仅爱美爱生活,更爱移动学习。移动学习用户中,男性占比41.6%、女性占比58.4%。 ▲社会的新晋力量,包括大学生及30岁以内的职场人士,移动学习频率更高。其中,19-22岁人群占33.2%,人群占23-30岁37%。 ▲移动学习用户群体还是以大专/本科的大学生和白领为主,占比合计超过53.3%。 ▲移动学习人群中,一线城市用户占26.5%,二线城市占44.7%,三线城市占18.1%。 ▲苹果用户是移动学习的主力军,比例达30%,三星、小米紧随其后。 ▲外语类内容的广普性使其以89.3%的绝对优势领先于其他学习内容。其后依次是,生活兴趣类27.3%,职场考试类13.8%,技能类13.5%。 ▲移动用户学习的时间随着一天的开始进入小,之后缓慢回落,在晚上10点左右到达。 ▲用户使用学习APP的主要情景:睡觉前50.2%、坐车时38.8、午休期间37.6、晚饭后19.3%、排队时18.6%、起床后16.7%、厕所时12.0%、其他6.3%、吃饭时4.6% ▲35.6%用户每周使用移动APP进行学习的总时长在1-5小时之间,平均每天9-42分钟。 ▲呼吁移动学习市场免费的声音占了27.3%,位居多数;付费习惯在逐渐养成,愿意支付500元以上的人占比29.1%。   研究简介 调查方法:网络问卷调研。 调查内容: 1、使用APP进行移动学习的用户群体特征; 2、使用APP进行移动学习的用户使用习惯、内容偏好等; 3、使用APP进行移动学习的用户消费意愿等; 样本数量:全国总样本数量为25,863个,有效率82%。   报告正文 一、移动用户群体特征(谁在学?): 1、性别分布: 移动学习用户中,男性占比41.6%、女性占比58.4%。 女性不仅爱美爱生活,更爱移动学习   2、年龄分布: 从年龄结构来看,社会的新晋力量,包括大学生及30岁以内的职场人士,移动学习频率更高。这类人群擅于利用多种方式提升个人价值。同时,伴随互联网成长的用户在不断激增,移动学习未来会更加普及。     其中,23-30岁用户占比最多,为37%;19-22岁用户占比紧随其后,为33.2%;其后依次为,31-40岁用户占14.1%,15-18岁用户占10.3%,15岁以下用户占3.0%,40岁及以上用户占2.4%。   3、职业分布: 目前,移动学习用户群体还是以大专/本科的大学生和白领为主,占比合计超过53.3%。   其中,大专/本科占32.8%,写字楼白领占20.5%,专业技术人员占11.8%,普通工人/服务人员占7.2%,中小学生及以下占5.3%,研究生及 以上占5.1%,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员工占4.9%,金融行业从业者占3.1%,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占2.8%,私营业主/个体户占2.1%。   4、城市分布: 移动学习人群在一线城市的占比为26.5%,二线城市占比44.7%,三线城市占比18.1%,四线城市占比为8.8%。   二、移动用户设备使用情况(用啥学?) 1、设备类别: 使用智能手机进行学习逐渐成为大众普遍的选择。其中,使用台式/笔记本电脑进行互联网学习各级别城市普及率较高。而使用智能手机学习则随着城市级别降低使用率有增高现象。 占比方面,使用电脑的用户占69%,使用智能手机的用户占65%,使用平板电脑的用户占14%。   2、智能手机学习用户的年龄分布: 在倾向于使用智能手机学习的用户中,主力力量是19~30岁之间的用户,占比约78.8%。其中,19-22岁用户占35.1%,23-30岁用户占 43.7%。除此之外,15岁以下用户占1.6%,15-18岁用户占7.6%,31-40岁用户占10.2%,41岁及以上用户占1.8%。   3、设备品牌分布: 苹果用户是移动学习的主力军,比例达30%。三星、小米紧随其后,占比分别为15.8%和小米14.5%。其后依次为,华为9.1%,步步高4.3%,OPPO3.6%,联想3.3%,酷派3.0%,HTC2.0%,魅族1.8%。   三、移动用户学习内容(学什么?) 学习内容分布: 外语类内容的广普性使其以89.3%的绝对优势领先于其他学习内容。其后依次是生活兴趣类27.3%,职场考试类13.8%,技能类13.5%,出国留学类7.6%,考研类6.9%,中小学教育类6.6%,营销管理类3.1%,学前教育类2.0%。   四、移动用户选择动因(为啥选?) 1、用户下载APP的影响因素 用户下载学习类APP主要受应用市场推荐的影响,包括市场排名、广告、编辑推荐等,其次是产品提供的功能点以及朋友的推荐。当下,市场还未形成明显的品牌号召力,更多依靠产品本身及推广的力度。   具体而言,“应用市场推荐”因素占40.2%,“功能独特”因素占28.9%,“朋友推荐”因素占24.1%,“品牌号召力”因素占19.3%,“设计好看”因素占17.5%,“能互动交流”因素占9.8%,“有活动”因素占7.3%,“媒体报道”因素占0.9%。   2、何种APP更受用户青睐: 手机上的应用删删减减,而能最终战胜同类产品称霸用户手机的学习APP,其实是做好了那些基础工作的英雄。比如内容实用丰富,能供用户学习提高;产品体验好,操作方便无bug;具有一定的娱乐性,能吸引用户一直用下去。   具体占比方面,“内容实用丰富”因素占61.7%、“产品体验良好”因素占34.3%,“具有娱乐趣味”因素占27%。   3、延伸PC版需求: 移动学习APP为互联网学习带来了便利,但也有46.6%的在线课程APP用户及41.1%的口语练习APP用户期望它们能够同时提供PC端服务,方便学习。其中的原因是这两类内容占用内存及耗费流量较高,再加上对环境的要求,因此希望提供PC版。   4、APP下载渠道: 应用下载市场仍是用户下载APP最多的渠道,其次为产品的官方网站。社交媒体现也占有7.6%的比重,成为用户下载APP的第四大渠道。   具体占比方面,“应用下载市场”渠道占74.5%,“产品官网”渠道占48.1%,“搜索下载”渠道占16.6%,“社交媒体”渠道占7.6%,“网络广告”渠道占3.3%,“线下活动”渠道占1.7%,“户外活动”渠道占0.9%。     五、移动用户学习时间(何时学?) 1、学习时段: 移动用户学习的时间随着一天的开始进入小,之后缓慢回落,在晚上10点左右到达。   2、学习场景: 在用户使用APP学习的主要情景中,“睡觉前”占50.2%,“坐车时”占38.8,“午休期间”占37.6,“晚饭后”占19.3%,“排队时”占18.6%,“起床后“占16.7%,“上厕所时“占12.0%。   3、时长比例: 35.6%的用户每周使用移动APP进行学习的总时长在1~5小时之间,平均每天9~42分钟。 具体而言,“10分钟以下“占3.1%,”10-30分钟“占18.5%,”31-60分钟“占23.6%,”1-5小时“占35.6%,”5-10小时“占12.3%,“10-20小时”占4.4%,“20小时以上”占2.5%。   六、移动学习消费意愿(多少钱?) 目前,呼吁移动学习市场免费的声音占了27.3%,位居多数。但付费习惯在逐渐养成,愿意支付500元以上的人占比29.1%。 具体而言, “0元”占27.3%,“10元以下”占9.1%,“10-100元”占15.1%,“101-500元”占19.4%,“501-1000元”占17.0%,“1000以上”占12.1%。   来源:芥末堆
    观点
    2014年10月31日
  • 资讯
    University Beyond筹得30万美元种子资金,希望建立雇主品牌和大学生之间的联系 有很多公司都希望帮助品牌和雇主与大学生群体建立联系,因为后者拥有极高的价值和影响力,而且即将投入社会工作。University Beyond刚刚筹集了30万美元的种子资金来完成这个目标。这轮融资由InnovationGarden发起,另外还有两位不知名的天使投资人的参与。     University Beyond的理念是首先让品牌可以接触到那些对品牌校园大使项目感兴趣的学生,然后通过一个在线管理系统来促进两者之间的关系。     第一步是通过一个面向全国的简单招聘页面来完成的,然后品牌可以通过后端的管理系统向学生分配任务并监控任务完成的状况,与学生进行在线交流或者视频会议,还可以通过这个系统来处理支付给学生的薪酬。     另一方面,学生也可以有机会参与品牌大使的工作,同时可以通过这个在线平台轻易地找到一些有偿的工作。学生甚至可以下载一份自动生成的简历和曾经担任校园品牌大使的工作证明。     “University Beyond正在改变校园大使项目的面貌,将重点放在大学生身上。”University Beyond的联合创始人Doug Messer说道,“我们不仅致力于为学生提供校园大使项目的实习机会,实际上还让他们在毕业时有真正的工作经历。”     University Beyond这个项目是由两位联合创始人Doug Messer和BrendanWeinstein联 手打造的。他们之前在一家叫做DBFLY的手表企业工作时培养了足够的创业能力。这家公司的手表销量不错,所以他们打算在DBFLY之下开设一个娱乐活动 型的品牌。随着公司不断的发展,Messer和Weinstein希望可以将品牌渗透到大学校园当中,确苦于难以找到合适的品牌大使,也没有和他们进行沟 通的方式。     这就是University Beyond诞生的原因。     这个平台在今年之内都会免费向学生和品牌开发使用,之后将会向品牌收取固定的月费。University Beyond的团队还没有透露收费的定价,但是这个商业模式跟其他同类服务不一样,因为它们基本上都是根据招聘启事的数量以及投放的大学等标准来收费的。     现在这种类型的服务已经变得火热起来,另外像CampusLive这样的竞争随手也开始在这个领域发力了。     翻译:consideRay  来源:TC
    资讯
    2014年10月31日
  • 资讯
    腾讯联手IBM掘金行业SaaS应用云 [摘要]腾讯云将提供IaaS公有云的运营和管理,IBM提供面对云化的咨询服务。 10月31日消息,腾讯宣布与IBM共同签署“行业SaaS应用公有云”业务合作备忘录。双方在“行业SaaS应用公有云”领域建立业务合作伙伴关系,选择新兴的中小型企业,智慧城市和智慧医疗等行业,展开业务合作。     据悉,双方将帮助中小企业、智慧城市和智慧医疗的通过移动化、云计算、大数据等工具和手段改造企业内部的流程和运营,从而实现移动互联网云转型。     在此次的合作中,腾讯云将提供IaaS(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基础设施即服务)公有云或专有云的运营和管理,并保障云平台资源、网络、设备等基础资源的正常运行。IBM则将为中小企业提供面对互联网和云化的咨询服务,并且双方同意将IBM产品和服务部门提供的SaaS部署在腾讯云上并进行销售。     据悉,双方将组建联合团队满足企业对应用集成、实施和运维的需求,并借助双方客户关系和资源共同扩大市场份额。     腾讯集团高级执行副总裁汤道生表示,双方从云计算切入,将互联网模式带给更多的企业级客户。
    资讯
    2014年10月31日
  • 资讯
    用友畅捷通发布小微企业的财务及管理服务平台,PK 快法务等 畅捷通是用友针对中小企业的一个重要的布局,2014年6月26日成功登陆香港主板(股票代码:01588)。 畅捷通的官方介绍: “畅捷通财务及管理服务平台,为针对小微企业提供财务专业化服务及信息化服务的平台,致力于建立“小微企业服务生态体系”,广泛建立与各种专业服务机构及个人,以及ISV的合作关系,共同为小微企业提供良好的服务。平台服务范畴主要包括以代理记账报税为核心,涵盖审计、社保、工商代理等范畴的财务专业化服务,以及以提供财税知识、培训与交流等咨询服务的会计家园社区、专业的会计核算软件和针对小微企业的进销存等其他信息化服务。该平台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中国整个财务服务产业。同时,这也是基于互联网的全新业务模式。”   近日,畅捷通上线了新的小微企业服务版本,看起来跟其他的如快法务等非常像吧~   不过畅捷通核心是以自己家的财务入手,其他使用平台的模式进行切入,引入更多第三方的机构对客户进行服务。用友网络董事长兼 CEO 王文京表示,入驻平台的服务商都是有政府批准的相关资质的,这就可以给小微企业提供规范的记账核算,以此为基础,才能享受到政府相应的扶持政策。 目前,平台正在跟一些电子发票和税务工作进行对接,后期将为企业提供更全面的服务。    
    资讯
    2015年10月31日
  • 资讯
    加拿大会计软件初创公司 Wave Accounting 获得 1130 万美元投资,为小企业提供全面财务解决方案 Wave Accounting, Inc., 是一家总部位于加拿大多伦多“软件即服务”会计公司,本周,该公司宣布获得了一笔  1130 万美元风险投资。本轮融资的领投方是本土知名风投 BDC IT Venture Fund,参投方包括之前投资过该公司的 CRV 和 Social Capital 两家风投,以及新晋风投 HarbourVest。 事实上,该公司在一周前刚刚募集了 1460 万美元风险投资,该公司截至目前的融资总金额已经超过了 6000 万美元,据悉他们计划利用这笔最新投资加速产品研发,并扩大业务运营范围。 Wave Accounting 是一家提供票据、会计、费用、以及财务云技术软件的初创公司,成立于2010 年 11月, 其客户群主要面向自由职业者、合约承包商、创业者、以及人数不多于九人规模的企业主。目前,该公司在全球 200 多个国家里拥有 220 万客户,在过去的六个月时间里,公司的员工数量增长了 50%,全职员工数量达到了 150 人。预计到今年年底,该公司的年收入将超过 2000 万加拿大元。 很多小企业由于受制于成本约束,依然使用落后的电子表格软件(比如 excel)来追踪会计数据,了解企业内部的收入和支出情况。但 Wave Accounting 提供的整体平台能够全面地财务解决方案,同时,加上支付和借贷服务功能也能满足小企业的融资需求。 该公司首席执行官 Kirk Simpson 表示,他们目前保持了极强的业绩增长势头,旗下会计产品和服务特别适合小企业客户。Wave 公司的核心任务,就是要不断优化票据和会计软件,利用创新的支付和借贷产品帮助小企业主改善业务运营现金流。 由于 Wave Accounting 公司的主要客户是小企业,因此他们的软件是免费的,其收入主要来自于两方面,一个是向 Web 端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采用随收随付的收费模式;另一个则来自于广告。现阶段,Wave Accouting 软件所管理的会计资金超过 243 亿美元。 本文来自翻译:www.finsmes.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36kr.com/p/5055436.html
    资讯
    2016年10月31日
  • 硅谷
    要做服务和酒店行业的“领英” ,Industry 获得230万美元种子轮融资 提到职业社交网站,大多数人会首先想到领英。不过,虽然领英拥有超过4亿名会员,但并不意味着它能满足所有类型的工作。 比如说服务和酒店行业,需要的更多是视觉展现,像是厨师准备食物、调酒师准备饮品,单凭一张简历无法准确展示工作所需的必要技能,美国服务和酒店行业的招聘解决方案提供平台 Industry 找准这一切入点,成为集网络、市场和招聘行业顶尖人才解决方案于一体的专业平台。 近日,Industry 获得230万美元种子轮融资,Sand Hill Road(沙山路)上的隐形风投基金领投。 公司计划利用该笔资金招募人才,将团队规模从6人扩大到15人;公司还将扩大目前在西海岸的9大市场份额,包括圣地亚哥、洛杉矶、旧金山、波特兰、西雅图、丹佛、拉斯维加斯、斯科茨代尔和凤凰城。迄今为止,公司共筹集资金250万美元。 Industry 成立于2014年,总部位于美国旧金山,作为服务和酒店行业的招聘解决方案专业提供商,从初次求职者、事业建设者到经验丰富的“老兵”,其平台能够满足行业内不同层次人群的需求, 初次求职者可以这里介绍自己、展示优点以及发现自己的个性是否与公司文化相匹配;对于想要获得提升的事业建设者而言,这里可以展示他们的技能;而对于那些经验丰富的“老兵”来说,他们可以利用平台来讲述自己的故事,就像 Scatori 披萨店和意大利餐厅的资深厨师 Kevin Levine,就在网站上创建了一个视频,讲述他的整个职业生涯。 尽管 Industry 并未透露有多少求职者或企业使用其平台,但公司战略的一部分是锁定所进驻市场的餐厅,让更多的企业参与进来。例如,在华盛顿,该公司与华盛顿酒店协会合作,该协会的注册餐厅有6000家,目前大部分均使用该平台找到新员工。 平台上七成的餐馆都是家族拥有和经营的,公司主要针对的是有5到15家分店的餐厅,它们通常是潮流引领者,以最快的速度开设分店。所以帮助他们找到人才,也会赢得这些家族企业的信赖。 目前公司的客户包括美高梅国际酒店集团、迪斯尼、Hell’s Kitchen 、Cohn Restaurant Group 、Fox Restaurant Concepts 和 Stone Brewing Co. 等。 与此同时,Industry 也向求职者展示了自己的价值,因为在平台的帮助下,找工作的时间大大缩短了。一般来说,服务和酒店业找到工作需要28天,而 Industry 将时间缩减到一个星期,甚至更少。 在某些情况下,像是服务生或调酒师这样的工作,不出24小时,餐馆就能找到50到100名申请者。而厨房工作,像是厨师,花费的时间要长一些,因为申请者相对较少,不过也不会超过一个星期。 Industry 目前采用 pay-per-applicant(依申请人付费)付费模式,每个职位都有自己的底价起点,平均价格是3美元。 但根据不用的需求价格会各有不同。比如说,招聘的职位需要的工作经验越丰富、越具体,企业支付的费用越多。 所以说,如果你想雇用一个执行主厨,要求持有烹饪学校学位、至少有10年工作经验,价格就会很高,因为满足条件的申请人会很少,可能餐厅要为每名申请人支付25美元。但是至少能找到合适的人选,所以对餐厅来说还是非常划算的。 Industry 允许客户设置费用上限。举例来说,如果餐馆想招酒保,找到一个应聘者的费用是3美元,然后餐馆表示最多会支付75美元,那么他能获得25名申请者;而大型酒店或企业,则不会有金额上限。 目前平台对求职者免费。但公司计划在未来也会收费,像是使用会员制度。公司还会提供广告机会。 目前,圣地亚哥是其最大、增长最快的市场,有着20%的员工和业务量,其次是洛杉矶、拉斯维加斯和西雅图。 从美国市场来看,服务和酒店行业有着1700万从业者,而且这个数字还会迅速增长。加之餐厅、酒吧、夜总会、酒店的员工流动率为72%,所以放眼全球,Industry 很有可能成为这一利用的领英。 本文来自翻译:vator.tv,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36kr.com/p/5055147.html
    硅谷
    2016年10月31日
  • 资讯
    新加坡创企Protégé把握千禧代特点,提供沉浸式求职体验 8个月前, Wilfred Wong参加了一场为期五周的人才发展项目。该项目由新加坡的一家师友计划软件创企Protégé组织举办。在这个项目中,22岁的Wong得以有机会跟来自LinkedIn和Deloitte等大公司的行业专家面对面交流。 Wong是南洋理工大学海事管理专业的大二学生,除了与行业专家交流之外,她还在这个项目中找到了自己的导师——来自吉宝集团的一位人力资源经理。 她说:“在求职的时候,通常第一步是获得面试机会。但是面试官对应聘者有什么样的要求仍是困扰我的难题。通过跟业内人士交流,我得到了很多关于职业规划的帮助和建议。” 如今,像Wong这样的千禧一代,正渐渐地开始在求职面试之前尝试寻找导师的建议。他们希望得到对工作和工作文化的实际建议和真实的描述。 借助这一趋势,Protégé打算在下个月推出在线交流网站——TalentTribe Asia。这个网站旨在促进千禧代与雇主之间的联系,帮助他们了解企业文化以及提前了解到各个工作职能的工作日常。 Protégé联合创始人Stephanie Pang解释说:“千禧代更喜欢近距离的交流以及面对面的互动,比如像导师这种形式。他们倾向于眼见为实,比如直观地看到工作环境和互动活动。” Pang自己也是千禧一代人,她认为招聘会无法提供对职位需求和企业文化的全面了解。她说:“如今,年轻的求职者越来越反感被告知该做什么不做什么;他们想要亲眼看到自己的工作是否符合未来发展期望。” 通过面试和工作环境视频展示,TalentTribe Asia将“用一个单独的网站提供各个公司的360度全景简介,”Pang说。用户可以观看不同工作职能,比如营销和工程师等员工的有声视频。 此外,实时聊天功能正在筹备中,通过这个功能,在线用户可以提问。 Protégé创始人也与自己的导师Paul Lim合作紧密。Lim是新加坡管理大学的组织行为学与人力资源讲师。 在Lim去年发布的论文中,他发现千禧一代“千禧一代的离职速度和人数远大于其他年龄群体。” Lim在电话采访告诉我们说:“千禧一代越来越意识到他们在学校里所学的知识难以运用到实际的工作中去。如果他们找到其他更合适的工作机会,他们会毫不犹豫地选择辞职。” 该创业公司还表示,已经为TalentTribe Asia的推出找到了至少6家合作公司,其他的正在商谈中。 Protégé最初是一家为企业提供创业、管理以及评估导师项目的软件服务的公司。目前公司主要依靠创始人自己提供资金,也曾获得SPRING Singapore的5万美元种子轮资金以及1.5万美元的竞赛奖金。 公司的导师软件还提供了一个移动应用方面导师与学员交流,以及网页控制面板方便项目管理者分析导师项目的进程。   本文来自猎云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ieyunwang.com/archives/232387
    资讯
    2016年10月31日
  • 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