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联招聘
变天?在线招聘走向哪里?
互联网时代的创新总是以一种浪潮的形式出现,不断颠覆着那些传统的东西,而似乎在教育之后,这一次轮到了在线招聘。
且不说分类信息网站赶集网年初将重心转移到招聘之上,放言两年内实现 15 亿营收。单是从三月底依托 3W 咖啡创建的拉勾网拿到贝塔斯曼 A 轮 500 万投资,到4月初猎上网的千万美元融资,再到猎聘网有些惊人的C轮7000万美金,数字上的递增已然让人嗅到了资本对这个行业的狂热追捧。
而也恰恰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传统的在线招聘网站智联招聘在 5 月 6 日发布招股书,宣布赴美 IPO;上市十年的行业老大前程无忧随后也在 8 日拿出了一份盈利 1910 万美元的财报,似乎是在向挑战者们隔空喊话。
大概是互联网的发展实在是太过迅速,以至于连其内部都已经隐隐分化出了传统与新锐,这样一种变化似乎又有些无关于技术本身,而是一种商业模式之上的颠覆与重构。
奠基者的迟疑与坚守
在经历了多年的推广投入之后,前程无忧和智联招聘平台的规模效应已经开始显现,用户的平台转移成本也正在逐渐抬升,而稳定的大用户规模对他们来说则意味着较高的广告收入和更多的付费用户。这一点从智联招聘公开的招股书中不难看出,“截至 2013 年 12 月 31 日的上半财年,智联招聘净营收为人民币 4.892 亿元,其中,在线招聘服务营收为 3.980 亿元人民币。智联招聘是基于在其平台上发布招聘职位和展示广告,以及在其数据库下载完整简历的数量来获取营收”。
以流量换广告,从大基数用户中争取小比例付费用户,这样一种基于规模和流量的商业模式虽然有些陈旧,但却无比稳定,且具有高利润率。而近十年来中国网民数量的激增则为他们提供了足够多的人口红利,让其始终保持一种高速增长,正如雷军那句话说得一样,站在风口上,猪也能飞,犯错最少的前程无忧和智联招聘就这样成为了在线招聘市场中那两头幸运猪。
从估股网的数据图来看,用户规模的不断增长为前程无忧带来的是获取新用户的边际成本急剧降低,市场推广成本下降,利润率上升并稳定在高位。可以说,倘若没有那些挑战者们的搅局,刚刚脱身广告战没多久的前程无忧和智联招聘本该进入一个稳定的收获期。
但是对于一个处在急剧变化的竞争环境中的互联网公司来说,稳定或许并不是一件好事,低价吸收流量,高价卖给招聘方的方式带来的高额利润反而成了阻碍两家公司创新的最大障碍。
此间种种问题吴澍曾在其文章《在线招聘,过去错哪了》中归结为了三点:把招聘做成了广告,而非服务;产品粘性差,用户重复访问度低;对平台没有认同感。《在线招聘,过去错哪了》我们网站也曾转载过,链接:http://www.hrtechchina.com/archives/847
而究其更根本的问题则是,在这样一个原本应是连接双方需求,实现信息高效对接的平台上,在线招聘网站们紧紧卡住了双方的接触点,设置种种收费关卡,使得这样一种对接反而变得更加低效。用户投出去的简历迟迟得不到反馈,HR 们却又不得不面对浩如烟海的各种简历,双方的用户体验都出现了偏差,在线招聘网站也最终彻彻底底沦为了一桩生意,而非当初奠基者们的那些互联网理想。
任何一种阻碍信息自由流动的行为或许其本身就是一种反互联网行为,自然也就更容易受到互联网式的颠覆。
但随着竞争者的进入和网民规模增长的放缓,前程无忧、智联招聘们的人口红利已然不复存在,虽然其现有的市场规模足以让其保持一段时间的高营收和足够的现金储备,但是他们已经陷入了一个可怕的浴缸水量模型之中,倘若拿不出有效的反击,未来的压力可想而知。或许对于这门十几年的生意来说,是时候改变一下了。
跨界者的边缘与创新
对于前程无忧们来说,拉勾、猎聘带来的可能只是一种对未来的迷茫和对潜在风险的恐惧,真正业务上的压力或许更多的来自于赶集、58 这样的跨界者。
要知道,至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社会都一直保持着金字塔状的社会结构,互联网市场的整体下沉并不是新鲜事了。而前程无忧、智联招聘的商业模式本身是对规模极度渴求的,随着移动互联网大潮向下扩张自己的市场规模是其打破增长天花板的最好方式。但很显然,前程无忧们似乎离这些传统意义上归为屌丝的用户们越来越远了。
一切正如前不久去世的诺奖得主科斯在《变革中国》一书描述的那样,中国式的创新更多的是来自于边缘性创新的爆发,这一点在招聘市场再一次得到了验证。
在此之前,保安、服务员、小工这样的工作显然不是在线招聘的主流,因为他们的受众互联网化的程度并不高。而在前程无忧、智联招聘以广告展示为主的商业模式中,同样也没有为招聘这些职位的中小企业留下位置,毕竟没有谁会为了招聘一个保安而大动干戈地去花几千甚至上万在招聘网站上买首页 Banner。
但是移动互联网却改变了这样一种局面,越来越多的中低收入者开始接触到网络,从互联网获取免费的高价值服务的意识逐渐增强,而赶集、58 这样的跨界者也开始努力地将这些人从边缘拉入在线招聘的市场当中,并根据现实情况对在线招聘本身的做出修正。
很多这个市场上的产品都用了一些在互联网思维者看来很 Low 的媒介,比如赶集在求职橄榄树中用的短信。因为在发布求职信息之后,很多基层工作者们可能就此“断网”了,短信、电话这些离线的方式反而成了更有效的工具,毕竟很多人都不会 24 小时开着流量为移动公司“添砖加瓦”。
从信息传递的角度来讲,分类信息网站们显然更善于将需求和信息进行匹配,而非像前程无忧们那样卖完广告就万事大吉,让客户和用户自行“连连看”去。
而从商业角度来看,他们的商业模式或许又还是离我们更熟悉的互联网思维有些距离,不过是从门户网站式的广告展示进化到了搜索引擎的竞价排名,除了赶集那 180% 的规模增速以外,似乎商业模式上也很难刺激到市场的兴奋点。
当然,抑或许是所谓的互联网思维早已让我们过度兴奋,至少在这样一个庞大的基层劳动者市场面前,天花板还远得很,仅仅是用户增长带来的网络效应红利就足以捧起一家数十亿美金市值的公司了。
创新者的热度与前途
在这样一个被互联网思维过度消费的时代里,像拉勾、猎聘这样的创业者有了更多的足以让资本追捧的筹码,哪怕他们还并没有拿出足够好看的事实和数据,但是 so what?
当拉勾拿出它那像亚马逊卖百货一样的页面来时,似乎一切就足够了,因为它的重心已然和前程无忧们有了很大区别,它正在将生意重新变成一种服务,而服务的对象则是求职者。作为创业者,他们或许要比那些大公司更懂得求职者的需求痛点在哪里,尽管大公司们其实也明白,但是却不会为这些自己去革自己的命。
创业者们最大的问题是没有完备的商业模式,但最大的优势恰恰也是没有成型的商业模式,不必受到那么多限制。
许单单最喜欢拿出来讲的例子或许就是 monster 的例子了,这家昔日的在线招聘巨头如今早已是日薄西山,它曾经投资过的中华英才网也险些成为了它的陪葬品。不可否认,这些新在线招聘网站的所谓的互联网思维组合拳确实让前程无忧们感到不安,但是却并没有伤到他们的根骨。
要知道,Monster 在美国的失败很大程度上是来源于 LinkedIn 的崛起,但是在中国显然还没有哪一家在线招聘网站和社交平台会有成为 LinkedIn 的趋势,毕竟在中国这样一个熟人社会中,商业社交显然还有点远,或许微信朋友圈里乙方给甲方点赞就已经算是一种中国特色的商业社交了。
如何找到一个既能让用户求职需求和企业用工需求迅速匹配的方式,又避免通过为这种信息匹配设障碍获利的商业模式或许才是拉勾、猎聘这些创新者们真正需要研究的。大数据、多维度的信息配对说起来很容易,但人并非一件标明了原料、配料、添加剂的产品,职位需求尚可标签化,个人条件却不能同样地进行数据化。倘若像猎聘、猎上一样靠人主观地评价,又很容易带来像传统招聘网站一样的低效率,很显然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
互联网思维虽好,但对创新者们来说,或许真的要小心像“革过一命”阿 Q 一般只知皮毛,却未达实质,毕竟招聘做的仍是一门连接人与人的生意。这也正是前程无忧、智联招聘最大的优势所在,他们十几年对一个领域的坚持,使得他们太了解这个行业了,尽管这也正是束缚他们的地方。
电影《沉默的羔羊》里有这样一句台词,“贪婪起于每日所见”,放在商业上一样适用,大多数的公司都将目光放在了自己身边的那几个竞争对手身上,都不会嫉恨那些远处的公司。就如同前程无忧这十几年中将精力都放在了击败智联招聘、中华英才这些对手上,却不曾想过面临如今这样的挑战。对了,好像 LinkedIn 也来中国了,前不久的 GMIC 上他们第一次公开亮相,名字叫领英。
2014,在线招聘或许变局已至。
作者简介:本文来自是 36氪特约作者 @流光逐云(微信公众号:liuguangzhuyun或流光逐云),非职业IT吐槽者,热衷新媒体,喜欢研究一些大一点的公司,对电商也感兴趣。
[36氪原创文章,作者: 流光逐云]
-
智联招聘
智联招聘启动赴美上市,智联招聘招股书要点解析:主要营收源自线上
【文章来源:腾讯科技】
[摘要]智联招聘拟融资最多1亿美元,瑞士信贷和瑞银投资银行担任IPO承销商。
智联招聘周一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提交招股说明书,计划在美证券市场通过首次公开招股(IPO)募集最多1亿美元资金。瑞士信贷和瑞银投资银行将担任智联招聘首次公开招股的联席主承销商。
以下是腾讯科技根据智联招聘招股说明书整理的主要内容:
一、公司定位和发展规模
1、智联招聘创办于1994年,定位是在线职场生涯服务提供商,通过连接用户提供相关的就业机遇。提供的服务包括:在线招聘(分类的招聘职位、显示广告、简历使用权服务和其它在线服务)、校园招聘(选择大学、组织招聘活动、收集和管理简历、指导面试和测评)、在线和线下测评服务、其它与人力资源相关服务(猎头服务)。
注册用户包括处于不同职场生涯阶段的多元化和受教育的求职者,以及缺少技术类和受教育类员工的企业雇主。
2、公司发展规模
(1)截至2013年12月31日,注册用户总数为7410万,较2012年12月31日增长18.7%;
(2)在截至2013年6月30日的上一财年,大约25万独立客户通过在线平台发布了大约1050万个招聘职位,分别较截至2012月6月30日的上一财年增长38.0%和12.2%。
(3)在截至2013年12月31日的本财年上半财年,大约22.6万独立客户通过在线平台发布了大约720万个招聘职位,分别较上年同期增长56.3%和28.0%。
(4)截至2013年12月31日,数据库总拥有大约5440万份完整简历,较2012年12月31日增长了19.7%。
二、财报数据
智联招聘的财报数据以截至2012年6月30日的前一财年、截至2013年6月30日的上一财年、截至2013年12月31日的本财年上半财年为统计方式,以下简称2012财年、2013财年、2014上半财年,单位为元人民币。
1、盈利模式
(1)公司收入来自企业客户,不直接从注册用户和求职者获取营收。当然,注册用户和日均独立访问用户数量、以及数据库中简历的质量和数量,是吸引企业客户的筹码。
(2)企业客户购买的服务包括:基于平台上发布招聘职位和展示广告,以及在数据库总下载完整简历的数量。
(3)iResearch的数据显示,按照营收计算,2013年智联招聘是中国第二大在线招聘服务提供商。智联招聘的营收增长依赖于全国性的销售和客户服务网络的支持。公司拥有庞大的销售和客户服务团队,截至2013年12月31日,在中国的32个地区办事处、公司总部和位于北京的呼叫中心聘用了超过2000名销售和客户管理代表。
(4)在线招聘服务其规模和毛利率均超过了线下招聘服务。截至2013年6月30日的上一财年和截至2012年6月30日的前一财年,在线招聘服务营收均占据了总营收的84.3%;在截至2013年12月31日的本财年上半财年,在线招聘服务营收占据了总营收的79.4%。
2、收入和成本构成:
(1)在截至2013年12月31日的2014上半财年,智联招聘总营收为人民币5.010亿元(约合8270美元),高于前一财年的人民币4.456亿元,增长12.4%。收入具体构成如下:
(2)2014上半财年,智联招聘运营支出为人民币3.340亿元,高于上年同期的人民币2.822亿元,增长率18.4%。其中,智联招聘销售与营销支出为人民币2.286亿元,高于上年同期的人民币1.995亿元;总务和行政支出为人民币1.053亿元,高于上年同期的人民币8270万元。
总的来看,智联招聘2014上半财年营收增长率12.4%,低于运营支出的增长率18.4%。
三、招聘市场的机遇和风险
(1)受经济持续增长和有利的宏观经济趋势的推动,在过去的十年中,中国招聘和与职业相关的服务产业一直在繁荣发展,并已形成了相当的规模。因为不断演化的经济动态,中国正在经历着大体上技术和受教育工人短缺的现状,这也导致了劳务市场显著的不匹配问题。这推动了对招聘和职业相关的服务需求的强劲、持续增长。
受益于中国互联网和移动普及率的提升,以及雇主和求职者越来越接受在线招聘和与职业相关的服务,在线招聘和与职业相关的服务市场展示出强劲的增长态势。
(2)宏观经济环境的风险:中国经济增长、或招聘与职业相关的产业增速放缓或不利发展;产业竞争加剧,包括来自现有竞争对手或新进入招聘和与职业相关的服务市场的竞争对手的激烈竞争。
扫一扫 加微信
hrtech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