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合成数据
    Josh Bersin:人工智能能战胜人类直觉做决策吗?不可能 多年来,我们一直在争论 AI 是否能用于人类决策,比如:该雇佣谁?该提拔谁?薪酬多少合适?以及数百种其他决策。领导者每天都面临复杂、艰难的抉择——我们能信任 AI 来替我们做决定吗? 我的观点是:不能。 什么是直觉?什么是情绪? 我们都知道所谓“第一类思维”(Type 1 Thinking)——也就是直觉反应——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扮演着主导角色。比如你见到一个人、坐在一个会议中,突然就知道“该雇谁”或“该怎么做”,即使数据很难查证。 我最近深入研究了遗传学、情绪与直觉,并得出结论:再强大的 AI “超级智能”,也无法替代我们的情绪。而这些情绪,来自我们的成长背景、过往经历,甚至基因组成——往往比数据更具洞察力。 作为一名工程师,我当然推崇数据与科学,因此并不是在否定算法与数据驱动决策。但我在人力资本领域的研究一再证明,是“人类直觉”在补充、辅助,并最终确定那些 AI 给出的建议。 AI 做决策的局限性在哪里? AI 系统依赖“概率神经网络”进行训练,模型会从已有数据中学习,再用来判断新信息——写一段代码、生成一张图、创作一篇文章,它做得确实很出色。这是因为它可以瞬间把所有训练内容当作一个巨大的“数据集”,并用向量计算给出答案。 但这都基于一个假设:数据本身就足够全面,能够包含足够多的观点和洞察。如今,大多数大型 AI 实验室已承认“可索引的数据已经用尽”,所以开始制造“合成数据”——也就是 AI 用已有数据生成新数据,以此来扩充模型。 问题来了:这些数据缺失了什么? 如果你研究情绪理论(至少有六种主流理论),你会发现大多数观点都认为,一个人“对一件事的感觉”源于其生活经历、刺激源(所见所闻所感)以及基因。而“基因”这个维度,则是几百万年人类进化的产物。 所以即使某个商业决策在逻辑上是合理的,但我们每个人对数据的解读都是不同的,而我们的反应也由经验和人性所驱动。这就是为什么在一个高管会议上,大家面对同一组营收与市场数据,却会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 比如一个人说:“我们做得不错,该庆祝!”另一个则说:“为什么没更快增长?我们本可以更好!” 为什么人类决策更有优势? 人类互动千差万别,有人积极进取,有人保守稳重。这种“直觉差异”正是一些公司在市场中脱颖而出的关键。 那这种直觉来自哪里?来自我们几百万年的进化历史与独特的“表观遗传能力”(epigenetic capabilities)。换句话说,人类智能与直觉,源于我们的家族基因、成长经历与历史背景。 以我自己为例:父亲那边是音乐家与科学家,母亲家族是商人。我最终成了一个热爱商业与人力工作的工程师。而因为父母都是企业家,我也成了一个有野心、敢冒险、喜欢挑战的人。 这些人类“能力”,本质上是历史和基因的组合,它们在我们的情感、直觉、性格和智慧中展现出来。 AI 决策能超越人类吗?绝不可能。 很多人用丹尼尔·卡尼曼的书《思考,快与慢》来解释这个问题。书中提出: “快速思维”是直觉, “慢速思维”是分析。 尽管这个划分广受欢迎,但现实更复杂。AI 在“慢速分析”方面确实做得不错,但仍然极其“幼稚”。 比如让 Grok 来解释“杰弗里·爱泼斯坦事件”,它会给出一段生硬的描述,但完全没有触及人类直觉所捕捉到的“这是个肮脏、混乱、令人羞耻的丑闻”。 我想表达的是:无论 AI 如何发展,也无论企业在数据中心上投入多少资金,它都无法复制人类在基因、历史与演化层面累积的智能。 举几个例子你就明白了: 当你开车经过街口,看到一个小孩站在路边,你的本能反应是“她可能会突然冲出来”。 当你在会议中感到“这个决策不对”,你会下意识决定“我们先别急,明天再看看感觉”。 而 AI 呢?它只会基于逻辑推演立即给出一个“答案”。 总结:人类直觉,在AI时代更重要 这种“情绪 + 本能 + 遗传”的判断力,正是人类与众不同的关键所在。 正因如此,我们才会有乔布斯与盖茨的不同,马斯克与奥特曼的差异。我们必须正视并尊重这些“人类智能”的组成部分,它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重要。
    合成数据
    2025年07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