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
    帮助企业轻松招聘“临时工”,OnboardIQ获910万美元融资 OnboardIQ想让找小时工变得更轻松,该公司开发的移动端优先平台能够帮助企业减少时间浪费。日前,这家成立3年的公司获得910万美元融资,将用于丰富产品,吸引更多客户。 2015年时接受采访时,OnboardIQ将自己定义为按需创企,致力于实现招聘与入职过程的自动化。但那之后,许多按需创企都先后出现了问题。 针对这一现象,OnboardIQ扩大了自己的潜在雇主网络。现在回想起来,这一举措大概是好事,因为美国劳动力市场越来越向小时工倾斜,而找到合适的小时工是让人相当头疼的事情。 事实上,让按需企业招聘困难、利润逐渐压缩的原因,也在影响着零售、物流、餐饮、杂货、仓库等其他行业。 比如说在大型连锁零售商店,“需要管理的人太多,员工流动率异常之高,甚至达到75%,”OnboardIQ创始人兼CEO Keith Ryu说,“这给我们敲了一记警钟。” 如今许多公司在筛选求职者时仍然依靠人工处理,这是相当耗时的,因而大家也都在寻找提高效率的方式。 而对于求职者来说,找工作的过程也常常让人灰心丧气。虽然许多大型企业都开始以邮件及网页表格取代纸质申请表,但招聘人员有可能不及时回复,这就让求职者感到茫然无措。 OnboardIQ开发了一套个性化招聘系统,移动端优先,抛弃了邮件转而使用SMS进行交流,并利用数据和分析来帮助企业计算求职者适合特定岗位的几率。 z成立以来,OnboardIQ已经处理了350多万份求职简历,帮40多万人找到了工作。 此轮融资由Origin Ventures领投,跟投的有SoftTech VC、Crosslink Capital以及Y Combinator。截至目前,OnboardIQ共融资1075万美元。 【猎云网(微信:ilieyun)】7月7日报道(编译:蔡妙娴)
    人物
    2017年07月07日
  • 人物
    新加坡HR创企EngageRocket获32.2万美元天使轮融资,用数据分析帮助企业管理员工 新加坡创企EngageRocket能通过职场分析来提高员工保留率和生产效率,公司昨日宣布融资45万新元(折合32.2万美元)天使轮融资。 公司由Leong Chee Tung和Dorothy Yiu创立,该公司表示,本轮融资将加速公司的产品开发,并扩大公司的运营规模,以满足更多的当地需求。 EngageRocket的首席执政官兼联合创始人Leong Chee Tung说:“如果能打造一个员工参与度很高的工作环境,那么公司的营收和利润都会实现快速增长,员工的保留率和生产效率都会提高。但问题是,大多数公司没有数据系统以打造这样一个可靠的工作环境。” “世界上最顶尖的公司,比如亚马逊和谷歌,都会对员工进行频繁的调查,从而通过员工的反馈更灵活地对其行为和工作流程做出调整。而EngageRocket能将这一过程推广给世界上所有的公司。”他补充道。 公司的云端软件分析反馈能帮公司领导人建立并维持企业文化,并让调查管理、分析以及后续的意见生成等过程自动化。 一则2016年的报道表示,调查反馈工具的市场已经达到了3亿美元,年增长率为100%。 公司的投资方Huang Shao-Ning(JobsCentral Group的联合创始人)说:“作为一个企业拥有者,我认为员工的参与度数据对于提高团队表现而言,非常重要。Chee Tung和Dorothy巧妙地将相关知识、行业见解和科学技术结合起来,给出了这样的解决方案。” 当问及公司在新加坡及东南亚国家所调查的员工时,Leong说:“我们国家的很大一部分员工都是属于‘划水’或者‘业绩不佳’的那种。相关数据显示,新加坡76%的员工参与度极低,表现一般,但和那些表现良好的员工,拿着差不多的薪水。” Leong还补充道,EngageRocket的愿望就是公司获得所有员工在任职时期的反馈和分析,从而支持其做出数据驱动的管理决策。 当问及公司的市场退出战略时,Leong表示:“我们大概会在A轮融资完成之后才会有答案,大概要4到5年时间。至于采取何种退出方式,我会和其它创始人一起商量。” 【来源:猎云网(微信号:ilieyun)】4月20日报道 (编译:叶展盛)
    人物
    2017年04月20日
  • 人物
    注重成员间自然交流,项目管理工具 Dapulse 获得 2500 万美元融资 Dapulse 是一家提供项目管理工具的初创公司,今天宣布获得 2500 万美元融资,由Insight Venture Partners领投,Entree Capital和Genesis Partners跟投。此轮融资后,Dapulse的总融资额达到3410万美元,公司去年完成了760万美元的A轮融资由Genesis partners领投,Existing backer Entrée Capital跟投。据悉,Dapulse将使用新的资金在美国开设办事处,并进一步开发其他应用的产品集成。 Dapulse总部位于以色列特拉维夫,目前有超过50名员工。公司最初只是作为Wix.com的内部通讯工具。2012年,Dapulse募集到了150万美元的种子资金,正是这笔资金使得Dapulse独立并成立公司。Dapulse提供一套SaaS系统,帮助企业将电子邮件、PowerPoint、和会议集中到一个网站上。由于Dapulse的社交基因,其项目管理平台不像其他工具一样机械化,而是基于人与人的自然交流。 Dapulse有几个主要功能: 同一页面管理多项事务。负责人可以清楚地看到每个人做什么、各项任务进展的状态,也可以将任务分给组员 团队场景化交流。桌面或手机实时通知当前信息、文件拖放即集中处理方便团队成员交流。 客户管理。客户可以随时被添加到任务进程中,方便对方掌握项目进程。 公司提供从小团队到企业的四个定价层,小团队至少有5人,每月基本定价为25美元,如果要增加其他功能,则每月为118美元。 Dapulse不是第一家也不是唯一一家从事项目管理的公司。Asana,Basecamp,Microsoft Project和Atlassian的Jira和Trello都是该赛道的产品。Dapulse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Roy Mann表示,Dapulse正在为Jira进行整合,因此Dapulse可以为大公司提供高级视图,并将R&D [研究和开发]与Jira的功能进行连接。相当于Dapulse避开了与上述产品的直接竞争,而是通过其它渠道与之合作。 Dapuls在世界各地拥有超过10,000个工作小组,客户包括阿迪达斯,AT&T,三星,Uber和WeWork。 国内类似的产品有Worktile、Teambition、Tower等,还有专门针对小团队的Teamin以及专为设计师人群设计的蓝湖。 本文参考了多个信息来源:venturebeat.com,36kr.com,36kr.com,36kr.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36kr.com/p/5069679.html
    人物
    2017年04月07日
  • 人物
    不用怀疑,这8大产业未来将会被AI彻底改变,虚拟助手、销售自动化等 在日常经营中,每家公司每天都要处理海量的信息,它们很容易遗漏重要的趋势和销售机会。人工智能的出现算是消解了这一难题,因为它们能完成自动化的数据分析,这就意味着公司不但能节省经费,还能更快的做出抉择。 AI的自动化数据分析无处不在,物流、旅行、医疗保健甚至交通运输中都会出现它的身影。美国福布斯文章认为以下这8个是会从AI发展中受益最多的产业,它们的形态未来将发生本质变化。 1. 物联网 人工智能是学习和消化消费者行为的高手,因此它是消费级物联网产品的重要大脑。进入用户汽车和家中后,AI可以帮物联网设备了解自己的主人,以便更好的为用户服务。 2. 销售自动化服务 随着AI的发展,我们可能很快就能享受新一代的服务了。类似InsideSales.com的销售自动化公司现在是当红炸子鸡,它们能红火起来靠的就是AI。人工智能的加入让整个销售过程变了样子,它们凭借对用户行为和喜好的分析,能找到潜在商机,帮助公司提高销售成绩。 3. 虚拟助手 虽然人工智能暂时还无法完全替代人类,但AI确实能在几秒钟内处理海量的数据,让用户快速得到反馈,这就省下了用户打开浏览器进行针对性搜索的时间,改变了传统的交互方式。随着各家巨头陆续加入虚拟语音助手之战,此类产品未来将逐渐进入主流市场。 4. SMB协议工具 在美国,500人以下的公司是绝对主力,它们包揽了全美业务总量的99.7%,而SMB协议工具能成为小企业开展业务的“神兵利器”,人工智能的加入会让这把“神兵利器”更加锋利。 5. 自动化交通运输 据国家安全委员会统计,2015年美国的交通事故共造成3.83万人死亡,440万人受伤,这是50年来伤亡人数增幅最大的一次。要解决这一棘手问题,减少对无数家庭的伤害,人工智能扮演主要角色的自动化交通运输是最好的良药。因为自动驾驶汽车等产品将大大降低事故发生率和乘客伤亡率。 6. 运输与物流 人工智能也能在运输与物流业中发挥自己的影响力,除了自动驾驶汽车带来的运输效率提升,这些聪明的“大脑”还能教我们如何活用集装箱的空间,并对运输路线进行动态管理以便缩短运输时间。 7. 安全分析 人工智能的应用可以说是全行业性的,安全行业也正在经历一场AI主导的大转型。借助AI强大的分析能力,安全公司能从海量数据中找到客户公司存在的弱点,避免它们陷入诈骗陷阱并免受日益严重网络攻击的威胁。 8. 医疗保健 医疗保健行业是人工智能发展的主要受益者之一。健康越来越受到现代人的关注,对该领域进行投资人们可不会思前想后。AI介入医疗保健行业不但能减少病人的花销,还能提升医院收入,全社会的健康水平也得到了有效保证。(编译/锐志)
    人物
    2017年02月24日
  • 人物
    从0到$6.4亿:创立BrightRoll学到的不同寻常的经验教训 0 to $640M: Non-obvious Lessons Learned at BrightRoll Lesson #1: Overspend Lesson #2: Don’t Innovate Lesson #3: Focus on Edge Cases Lesson #4: Be An A**hole Lesson #5: Get a Low Valuation Lesson #6: Be Tribal Lesson #7: Love Being Last 里面小故事分享: 有一段时间公司的工程师经常被别人挖走,防不胜防,怎么办? 他们创建了一个假的LinkedIn账号对 recruiter 进行钓鱼,这份假的简历伪装成他们公司的工程师、有一个他们公司的邮箱,收到很多 recruiter 的来信、有工资范围等信息,靠这个假的LinkedIn账号,公司领导们了解到了工程师们的市场价,他们把这些信息也分享给公司里的员工,摆出一副公开透明、很开明的架势:)
    人物
    2017年02月20日
  • 人物
    Zenefits任命杰伊·富尔彻为新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美西时间2017年2月6日- Zenefits宣布,该公司已经在2月3日任命Jay Fulcher 杰伊·富尔彻作为首席执行官和董事长,Jay Fulcher 最近的履历是担任 the president and CEO at Ooyala。    
    人物
    2017年02月14日
  • 人物
    人工智能培训公司Spare5获得Intel牵头的1400万美元融资,并更名为Mighty AI 大多数企业的潜在有用数据是非结构化的,Spare5可以将巨量的数据分解成一个个微型任务,并以众包的形式整理数据。 几乎每家科技公司都想要赶上人工智能(AI)这波巨浪,争先恐后地发布人工智能产品。人工智能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能够判断我们的想法,并做出决策。但是AI并不是天生聪明,它要在大数据的基础上不断学习才能提高判断的精确度,在此期间需要大量投喂数据以使它更加聪明。Spare5就是充当着AI培训师这一角色。 Spare5在2014年成立于西雅图,是一家帮助培训公司人工智能算法的初创企业。大多数企业的潜在有用数据是非结构化的,Spare5可以将巨量的数据分解成一个个微型任务,并以众包的形式整理数据。迄今为止,这家公司已经与IBM、Microsoft、GoPro和Pinterest等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 Spare5的业务有两个方面,一个是“技术数据即服务”(TDaaS),向全球各地的客户推广其数据服务,帮助客户处理数据,根据客户需要把非结构化数据分解成小任务。另一个是众包业务。Spare5把已经分解的小任务众包给它的注册用户,并通过报酬激励他们主动完成任务。这些任务非常简单,例如判断语言、解释图片、分解元素和标记关键词等。事实上,Spare5这种众包方式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因为人们可以用很少的时间(Spare5意指“花费五分钟”)完成简单任务就能获得丰厚的报酬,因此能迅速完成任务,这样也推动了Spare5为客户处理数据的效率,产生了良性循环。 1月10日,Spare5获得了由Intel Capital牵头的1400万美元的融资,其他投资者包括GV Ventures(谷歌风投)和埃森哲风投。其中现有投资人Foundry集团、Madrona风投和New Enterprise Associates (NEA)也参与了本轮融资。在本轮融资后,Spare5更名为Mighty AI。除此之外,Spare5还与Intel和埃森哲签署了交易协议,这两家公司将替Spare5(Mighty AI)向全球各地的客户销售和推广它的TDaaS服务。   本文参考了多个信息来源:venturebeat.com
    人物
    2017年01月12日
  • 人物
    罗振宇《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精简版:2017年的5大趋势与变化 2016年12月21日,罗振宇发了一条微博,微博中称,“今天是我坚持每天60秒的第1461天。距离我结束这份坚持还有六年。” 2016年12月31日,坐标深圳,罗振宇开始了他人生中第二次“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距离他结束这份坚持还有十九年。 演讲同步在《深圳卫视》直播,邦哥亲赴现场聆听演讲并做如下笔记: 1、时间战场 时间会成为商业的终极战场。未来有两种生意的价值变得越来越大,一是帮助用户省时间,二是帮助用户把时间浪费在美好的事情上。 2、服务升级 市场上有一种叫做“父爱算法”的需求。将来会诞生很多伟大的公司。背后的精神就是六个字:你不用懂。听我的。真正的机会不在于付费还是免费,而在于你是不是在提供服务。 3、智能革命 智能革命这个话题,比脸还大,比肾都虚。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机会相当大。也许只要5到20年,在我们还没有退休的时候,这个世界就会变得极其陌生。未来社会什么样?推荐你看2017年最重要的一本书。 4、认知迭代 2016年,有一种气氛在弥漫,叫事情正在起变化。面对这个全新的庞然大物,你有两个选择:交越来越贵的“共识税”,或者打越来越残酷的“认知战”。抢认知变成下一个战场。谁能提出新认知,谁就占领未来。阿里和京东就是最好的例子。 5、共同体危机 有一个词,使用频率在2016年飙升了200倍——“后真相”。情绪的影响力已经超过了事实。郭德纲和曹云金互撕,冯小刚和王思聪互撕,从这一场场互撕中,我们应当学到什么。 以下是演讲精简版: 首发|创业邦( 微信号:ichuangyebang) 编辑|邦哥 活动|2016年12月31日 罗胖跨年演讲《时间的朋友》 2016年充满了神转折。所谓三大黑天鹅事件分别是:AlphaGo狂胜围棋世界冠军李世石;英国脱欧;特朗普赢得2016年的美国总统大选。 这就是2016。全世界好多事都只看到掉下来一只靴子。另一只靴子什么样、掉不掉、什么时候掉、怎么掉?现在一概不知道。 很多人今年会因为环境的不确定,而感到茫然失措。但是创业者不会。 我们定义的创业者,不仅仅是指那些拥有一家公司的人,只要他是试图通过提升自己的认知,和更多的人达成协作,做一件前所未有的事,他在我们的眼里,就是一个创业者。 创业者的世界很独特。他们不会去感受那些缥缈的好和坏。远方的消息好也罢,坏也罢,我们仍然身处具体的处境中,只有具体的问题和具体的方法属于自己。 正如查理·芒格所说,宏观是我们必须接受的,微观才是我们能有所作为的。 因此,以下趋势与变化,是你作为创业者,在2017年不应忽视的“具体的处境”。 一、时间战场 2016年,我提出了一个概念——国民总时间。GDT(GrossDomestic Time)。在我们可见的未来,时间是绝对刚性约束的资源。一分一秒也多不出来。 三年来,人均每周上网时长变化趋于平缓,稳定在每周26.5小时。算到极限,有10亿网民,每天花5个小时。互联网可以开采的国民总时间,大概为18250亿小时。 这将带来商业上的巨变。 首先,时间会成为商业的终极战场。 再也没有什么行业边界了,每个消费升级的行业都在争夺时间。电影、视频、游戏、休闲、度假、直播,在时间维度上,它们都是竞争对手。 时间战场,变成了特别重要的一只黑天鹅。 也就是微信的张小龙敢说,微信有一个基本价值观,一个好的产品是用完即走的。其他的创业者哪里能这么傲娇。你生意再大,拿不到用户的时间,你的未来就岌岌可危。 这就是为什么马云从旺信、来往,到现在的钉钉,一直放不下社交情结,2017年,阿里系,甭管是支付宝还是钉钉,一定有一轮像样的社交进攻。 第二,消费者花的不仅仅是钱,他们为每一次消费支付时间。 2016年初,中国电影屏幕是3万块;到年底飙升到4万块。但整个电影票房从去年的440亿仅仅只涨到了今年的450亿。 除了行业补贴停止之外,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电影是一个要支付时间的消费品。 猫眼的老板郑志昊说,看电影,不是碎片时间的支付,是整块时间。做决定的难度越来越大,时间风险也越来越高。 所有的行业都必须警觉,不是你不努力,也不是你的行业没价值,也不是你的价格不够低,而是你索取了过多的用户时间,大家付不起了。 第三,商机从空间转向时间。 这一轮消费升级提供的不是炫耀品,而是体验品。不是优化消费者在空间里的比较优势,而是优化消费者在时间里的自我感受。同样是茶,他们不再为柴米油盐酱醋茶的茶付钱,他会为了琴棋书画诗酒茶的茶而付钱。 所有的体验,本质上都是时间现象。 消费升级,人们不见得再会去买昂贵的奢侈品。 未来有两种生意的价值变得越来越大。 一种是帮助用户省时间。 那省下时间干什么? 这就是第二项生意——帮助用户把时间浪费在美好的事情上。 二、服务升级 时间是新的战场,也是新的货币。在这个处境里,商业有两个获得用户的办法: 一个是让他上瘾,拖住他的时间。 一个是提供服务,优化他的时间。 今日头条每个月为1.5亿用户提供服务,每天有7000万人上瘾一般花76分钟在上面看新闻。 有一次,我和今日头条的张一鸣在一起开会。我私下跟他交头接耳。 我说,用户要什么,你就给什么,甚至他们没说出来你就猜到了。这叫母爱算法。在中国这个市场,没人比你做得更好了。但是好在这个市场上还有一种父爱算法的需求。将来也会诞生很多伟大的公司。 这就是我讲的服务:给人们他还不知道的好东西。互联网让所有的产业都必然向服务业演进。围绕这个服务进行的消费升级,也是我预判的下一个阶段的消费类创业机会: 让用户在自己的知识盲区里能“放心”。 有一次我约朋友吃饭,让和菜头给建议。他说了很简单的几句话: 1,某潮汕牛肉火锅。 2,我吃过十家,这家最好。 3,严格按照商家提供的时间涮肉,说四秒绝对不要五秒。 4,调料只许用酱油加点辣椒圈,绝对禁止用麻酱。 完了。 爱死他了。我愿意为这样的粗暴态度付费。 所有这样的服务,背后的精神就是六个字:你不用懂。听我的。 这样的服务升级,是2017年市场上的第二只黑天鹅。 这波机会的本质,是靠父爱算法告诉用户,放下你手里的烂东西,我告诉你一个好东西,跟我来。这正是这波服务业机会最有意思的地方。 有人问过我,如果你有很多很多钱,你会做什么? 我说,我每天吃饱喝足,找一个团队,每天替我去世界上搜集最好的老师,用最有趣的方式,给我讲最好的课程。每天中午,我睡醒午觉之后,一个葛优躺,坐在那里,让他们讲给我听。每天讲一个话题,破我心中的一个迷雾。如果我家房子够大,我会在身边再放几把椅子,请朋友来听。如果可能的话,也可以卖票。 有一次,我把这个梦想讲给我们公司的CEO脱不花听。她说,这不就是我们现在做的“得到App”吗? 我从2016年上半年就开始四处鼓吹内容付费,年中就开始推出得到App里的订阅产品,正是在内容领域实践上述思路。 我知道,这是一个划时代的机会。 真正的机会不在于付费还是免费,而在于你是不是在提供服务。 知识过去不是服务,它只有一系列的产品。出版业在卖书,传媒业关注拿到了多少注意力,最像服务业的教育业也不过是一种对用户的管束机制。 所以,如果有人能提供高品质的、可持续的、专业化的知识服务,这就是开创了一个全新的创业跑道。 得到App的灵感其实来自O2O。在前两年的O2O创业泡沫里,我们看到了一个神奇的景观:每个人被互联网赋能成为一个君王。滴滴是他的御马监,美团饿了么是御膳房。 他为什么不能有个翰林院呢? 这就是得到App:我们请全国各个领域最有学问的老先生、姿态谦恭的服务你。你付了费,就是君王。 君王的朝廷里也容不下太多的臣子。六部九卿太医院目前还空着,创业者抓紧。 三、智能革命 智能革命这个话题,比脸还大,比肾都虚。但又不得不提。 有一些我们不熟悉的东西正在崛起。过去,我们对所有人造的东西都会说,听我的;而这一次,我们只用说,你看着办。 智能革命来得又快又急,2016年,不管是谷歌、苹果、亚马逊、Facebook、微软、还是中国的BAT,不管原来的主营业务是什么,大家都把重兵压在了人工智能上。 在近些年的商业进程中,我从来没有见过如此口径一致的判断。几乎所有的人都同意人工智能是未来,是下一个主战场。就像LinkedIn创始人里德·霍夫曼说的:人工智能,技术方向尚不明朗,但所有大公司都已重兵进入。 还用说吗。智能革命,2017年的第三只黑天鹅。 人工智能火到这种程度,我作为文科生也只好去四处请教我能找到的人工智能专家。学了一圈之后,我渐渐知道了普通人对人工智能的一些误解。 简单澄清三点: 第一,人工智能不是在复制人类,它是完全不同的另外一种存在。 机器和人类的最大区别是什么是机器不会疲倦。你在打游戏的时候,他在学习,你在休息的时候他还在学习。 这导致机器思维和人类思维的一个重大区别。 人因为能力有限,思维方式是尽量简化。所以我们有那个重要的奥卡姆剃刀原则,如无必要,勿增实体。这样可以更方便地理解和传递知识。但是机器的能力足够强,它不需要把世界简化了之后再去理解。人工智能其实是让世界恢复了原本的复杂性。 于是,运用机器思维的亚马逊公司,它拥有3亿用户,就可以根据每个人的大数据,运算出三亿个结果,给每个人展示一家独特的店。 在人工智能逻辑里,它不关心人类对一件事情的定义,但是它可以输出你要的答案。只要有大量的数据,它就能用跟人完全不同的思路,达到同样的结果。 第二,人工智能不会提高玩家参与的门槛,是降低了参与门槛。 以前各个领域的人工智能,比如搞声音识别的和搞视觉识别的、搞自动驾驶的,是完全不同的行当。但是,因为人工智能的算法底层被打通了。各个应用场景中的人工智能,在算法上越来越像。真正最重要的战场转换到大数据上了。 谁的数据更多,更精准,谁的技术怪兽就会被喂养得更强。 过去我们以为,人工智能这一波机会是大公司独享的机会。但是现在看起来,那些顶尖的算法工程师会出来创业,会进入新兴公司和新兴市场;那些计算能力,已经在通过云技术变得人人可用;那些数据,本来就不是大公司的。 而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机会相当大: 首先,全世界43%的人工智能论文都是中国人写的;其次,我们每年能毕业上百万的工程师,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做到这一点;最重要的是,全世界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人民像我们中国人一样乐于向互联网贡献数据,通过各种买买买、卖卖卖。 假设人工智能医生真的是靠大数据和海量的病例才喂养得出来,那么,未来最牛的人工智能医生还能出现在哪个国家呢? 第三,人工智能不仅是人的延伸,它是人的替代。 过去一万年,人类的总趋势是,在技术的帮助下,个体变得越来越强大,选择变得越来越多元。我们面对的世界越来越丰富。 我们的能力确实是被无数倍地放大。但是丰富到这个程度,其实也很尴尬了。因为我们看不过来,所以海量信息并没有什么用。 所以,公司们也在发生变化。 Google的逻辑起点本是要给大家更丰富的世界、更强大的能力,但到了今天,这个逻辑倒转过来了,它倾向于给你的信息越来越少,越来越逼近你实际的需求。你不用亲自在信息的海洋里游泳。 说到这里,你会发现人工智能这个词太自大了。它暗示一个意思是,这是我们研发制造并由我们自己控制的工具,错了,它不仅是人的延伸,更是人的替代。它是独立于人之外的另外一个智能物种。 它和人之间的关系,不是主人和工具之间的关系,而更像是心理学界经常用的那个比方:大象和他的骑象人。人工智能是那头大象,它按照自己的算法在行走,骑在大象上的人,偶尔可以施加影响,但是已经说不清谁在主导谁。所以,人工智能不是让我们多了一项工具,而是让我们多了一个跨物种合作的可能。 过去,不管技术多强大,我们都是活在人和人的关系中;而未来,我们在很多场景下,会活在人和机器的关系中。 大量的人被替代,大量的人际关系被解体。每个人原先的生存基础都在动摇。 未来社会什么样?这就极其考验我们这代人的想象力。《人类简史》的作者尤瓦尔·赫拉利,又了一本新书叫《未来简史》,就在回答这个问题。 这会是2017年最重要的一本书。 这本书里说,未来可能出现一种没用的人。如果人工智能足够强大,愿意毫无怨言地被剥削、被奴役,那有的人类可能连被剥削的价值都没有了。 近在眼前的是一系列职业的消失。有了人工智能,司机、文秘、公务员、医生、律师、厨师,这些职业都会受到威胁。 也许只要5到20年,在我们还没有退休的时候,这个世界就会变得极其陌生。这次冲击来得又快又大。过往的人类历史证明,进步是好的,更好的是缓慢的进步。但这一次,好消息是,我们在进步,坏消息是,我们在飞快的进步。 那怎么办? 我们这一代人最有效的生存策略也许是,像王烁说的那样,做智识的游牧民族。看见哪里的青草更肥美,我就转场到哪里。 四、认知迭代 2016年,有一种气氛在弥漫,叫事情正在起变化:国家版本的“新常态”、王兴版本的“下半场”、李彦宏版本的“下一幕”,还有马云版本的“五新一平”……面对一个全新的庞然大物,大家都找不到合适的词来描述它。 但是有一件事可以确定,那就是我们的认知必须迭代了。 拿网红来举例。真格基金的徐小平老师给网红下了一个定义:网红,就是自我赋权的权威。 他们不需要权威机构给颁奖、发证、授权、升职,就可以有自己的协作体系。回忆专用小马甲、delicious大金、PDD娇妹、张大奕……你都谈不上喜不喜欢,大多数你是压根就不知道。 这个世界正在飞速逃离你的理解范围。 互联网刚起来的时候,我们形成了一个错误的认知——世界会是平的。我们以为互联网作为一种全新的交流工具,它会把整个社会像一碗鸡蛋一样,慢慢的越搅越匀,大家会共享信息、价值观、观念和认知。 但是十几年过去,我们发现,世界是碎的。互联网正在造就大量的人间隔膜。人和人互不理解、互不认同、甚至互不知道。 世界越来越破碎,而那些治愈破碎的力量就会变得越来越值钱。 这个力量我们称之为共同的认知。 地分南北,人有老幼,各自奔走,想法不同,但是人人都认得范冰冰。她不值钱,谁值钱?猫眼老板郑志昊说:现在的投资,大妈买黄金,土豪买资产,一流投资家买IP。IP是什么?你以为是虚头巴脑的知识产权吗?它就是越来越稀缺的共同认知。 越来越稀缺的东西,就越来越值钱。这背后的逻辑和过去几十年的房地产业一模一样。 你可能会说,做其他产业的人岂不是很悲催?我们挣的钱,岂不是都交了“认知税”? 认知税,成了2017的第四只黑天鹅。 不一定。你也可以自己来抢占认知。抢认知变成下一个战场。谁能提出新认知,谁就占领未来。 现在,你有两个选择:交越来越贵的“认知税”,或者打越来越残酷的“认知战”。 阿里从2009年开始做“光棍节”,一直演化到今年的“双十一”。从当年的5000万营业额,做到今年的1207亿。马云是生生地在全体中国人的脑子里,插进了一个认知。你说这是一个得逞的诡计,我说这是一个伟大的商业创造。 认知这个战场还有一个很残酷的逻辑:一旦被占领,再难有他人的立足之地。 站在刘强东的角度,你就能理解,这有多尴尬了。京东每年都要成立打猫办,跟阿里争夺双十一这个认知。请问这个做法是聪明还是傻? 一方面好像显得傻,因为无论京东多努力,双十一这个符号以及社会认知都还是属于阿里。以至于,每次大战之后,京东都不好意思宣布自己的销售额成绩。这似乎在证明,认知一旦形成,很难被颠覆。但是另外一方面,要依我说,这恰恰是刘强东的精明之处,因为他其实是在打造另外一个认知,我是阿里的唯一对手。 大概是今年七月份的时候,我和脱不花突然意识到一个问题,虽然我们在做电商,但是我们再也不能说自己是在做电商了,只要有阿里京东在,在网上买东西这个认知,会渐渐地收敛到他们两家的旗下。这是一个缓慢、坚定、很难逆转的趋势。 虽然我们是一家小公司,毕竟天那么大,我们也可以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认知。可以稍稍得意地说一句,我们这家小公司在这方面做出了一个有趣的示范。 就拿我们今天的跨年演讲来说,去年起步,今年成长,从一开始就宣布要做20年。这就是无中生有地创造一个认知,一旦占领,再无敌手。这不是说别人不能做,或者做得没我们好,而是,在跨年演讲这个认知上,它会面临我们这个很难击穿的天花板。 认知这件事,还有一个奇妙的特性。 它是种子,只要你浇灌,它就生长。它是时间的朋友,时间越久,价值就越大。它是免费的,你浇灌它的方式,决定了它长成的样子。 (邦哥备注:11点05分,罗振宇兴奋地公布,深圳卫视直播在所有的跨年平台当中,收视率全国第一。) 五、后真相 后真相(post-truth)的意思,不是没有真相,而是对这个世界来说,情绪的影响力已经超过了事实。 后真相时代的来临,最核心的变化是人们越来越不关心真相,而只关心立场、态度和情绪。 过去谣言泛滥,是因为信息太少了。 而后真相时代,是因为真相太贵了。 相声演员郭德纲和他的徒弟曹云金互撕,电影导演冯小刚和万达院线的“太子”王思聪互撕……你关心真相是什么吗? 过去,我们总说真理越辩越明,基于事实的论战,总归有对有错。但大家看到的事实不同,认知的层级不同,是非对错很难论定。 过去,我们用认知去抵达事实;现在,不管是事实还是认知都成了表达自我的工具。 这个变化不是一件小事,它是一个全人类文明的转折点。它带来的结果,不仅是事实模糊了,纷争增多了这么简单。它其实在摇晃我们文明的一块基石。 它带来的真正危机是共同体危机。我们2017的第五只黑天鹅。 文明的进程不只是财富的膨胀和个人的自由,其实还有一根坚定而强韧的线索,就是建立共同体,换句话说,就是怎样定义“我们”。知道我们是谁,协作才能展开,财富才能积累,安全才能获得,尊严才能建构。 后真相时代正在不断地削弱我们的共同体意识,而这正是我们的文明之锚。 过去,建立共同体或者定义我们的方式有很多种;但是除了国家这个共同体之外,血缘、地域、阶层、单位……这些共同体构建依据都在发生不同程度的弱化。 那么认知会成为构建共同体的依据吗?不会,因为它太脆弱,因为每个人的认知成长都不同步。 但创业者们之间的共同体,在这个时代却凸显了出来。 只要你正在试图通过提升自我的认知,试图构建全新的合作,试图探索不同的可能,你就是创业者。 不管你是为公司还是为自己,也不论你是自由职业者还是打工仔,这是我们共同拥有的身份——时代的探险家,人类文明新边疆的开拓者。 在所有时代的探险者群体中,都会自然形成守望相助、无私分享的伦理。因为内心太孤独,风险太难测,多一分信息,就多一分胜算;少一次协作,就少一次生机。暂时的成败,什么都不算。一生的对手,也都值得尊敬。 这是创业者会成为一个共同体的根本原因。 我们这一代创业者和其他共同体有很多地方不一样,这也往往是外界误解我们的地方: 我们是永远的犯错者。 在创业者的世界里,永远没有正确这个词,因为我们每时每刻都知道,有比我们当前做法更高明的策略。 我们是永远的逃亡者。 以前认为挣钱最重要,后面发现增长比挣钱重要;当你以为增长最重要的时候,后面发现增长的速度才是最重要的;当你在追求增长速度的时候,你又会发现超过市场预期的增长速度才重要。创业的本质是要增长,要预期中的增长,要超过预期的增长。 无论你跑在哪里,跑得多快,后面都有一条狗,在穷追不舍。这哪里是在创业,这分明是一场没有终点的逃亡。 我们是永远的挫败者。 任何其他行业的人,一生只需做出一个即可名流青史。他们的价值都是用最高点来衡量,而创业者的价值是按结局来衡量。 诺基亚、摩托罗拉、索尼、惠普、雅虎……人们记住的不是这些伟大的公司最辉煌的时刻,而是终局时他们落魄的样子。商学院的教授会毫不迟疑地更改自己的教案,把一个成功的典范,改成一个惨痛的教训。 任何一个创业者,只要你在卸任或者死去的那一刻,你的事业不处于上升期,你就是一个挫败者。 作为创业者,我们有着别人无法理解的独特宿命,我们创业者是一个共同体。 所谓共同体,未必真能帮到彼此,但是我们应该有能力感受这个共同体里其他成员的苦乐和悲欢。这不是一个责任,这是一个能力。 既然我们的终极宿命是错误,是逃亡,是挫败,我们还应该承受共同体其他人对错误的指责,对逃亡的加码,对挫败的嘲笑吗? 举个例子,2016年9月,关于黄太吉大面积关闭店面的报道铺天盖地。在这些报道中,我们可以闻到一种浓烈的幸灾乐祸的气味,一时间,我也看到很多创业者的转发文字。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果然不出我所料。 9月21日,黄太吉创始人赫畅发文章问了大家三句话: “黄太吉四年的出现,对中国的餐饮行业究竟有没有贡献?” “黄太吉对于餐饮新一代创业者究竟影响有多大?” “你们真的希望一个没有黄太吉的世界吗?” 赫畅要得多吗?无非是一个等着他做出努力、克服困难的机会而已。 创业者就是珊瑚虫,他们是用身体堆出岛礁,最后穿出海面。他们每一代人,都在用生命的某一个片段,来推动商业文明的进步。 以成败论英雄,是他们应当承受的宿命。但是,同样承担这种宿命的创业共同体,再这样做就不厚道了。你用你当下的快感,垒起你自己成长路上的一座座高墙。信口雌黄的批评何其容易,就算你对了又能怎样? 与其去嘲讽职责,不如仔细欣赏他人为你探的路,感受价值创造瞬间带给你的惊喜。 你看,这就是创业者共同体。 我们非常郑重的呼吁,2017年开始,创业者不黑创业者。 以上好像都在诉苦,但是创业者也有一笔其他人没有的财富。 人生的各种活法之间,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但是在自己的活法里是不是步步登高,决定了一个人的成色。作为创业者,我们拥有了一根看得见的进度条,反映我们的内心成长、认知升级。所有人都看得见,你爬了多高,走了多远。 对一个创业者来说,你读了多少书,上了多少学,开了多少会,承受了下属的多少委屈,你的进度条不会骗你。 自由市场经济演化至今,终于可以赐予这一代创业者一个巨大的福祉——可以用数字标定一个人人生的高度。 2016年,每一个创业者都拥有一些可以标记自己的数字。2017年,我们推动它,也就是推动自己向上成长。 正如莎士比亚在《暴风雨》里写到:“凡是过去,皆为序章。”
    人物
    2017年01月01日
  • 人物
    斯坦福最受欢迎的人生规划课:忘掉初心,方得始终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西经20度”(ID:outseeking),作者克里斯。 40年多前,一部叫做《雅克.库斯托的水下世界(The Undersea World of Jacques Cousteau)》的纪录片风靡美国。小男孩大卫.埃文斯(David Evans)是这部纪录片的忠实粉丝,那时起他就打定主意,以后要从事海洋生物学的工作。 十几年后,大卫以优异的成绩被斯坦福大学录取,并选择生物学作为专业方向。但没过多久他就发现,自己对生物学丝毫不感兴趣,学业也一塌糊涂。大卫的同学和导师都劝他放弃,他却要坚持当年的“初心”,继续坚守。 坚持了两年半之后,大卫终于放弃了抵抗。回头总结时他发现,自己只是崇拜纪录片里的雅克.库斯托,并不是喜欢海洋生物学;小时候的生物老师善于激发学生兴趣,也让大卫误以为海洋生物学就是未来的事业方向。 根据畅销书《设计你人生:如何打造一个充实快乐的人生》(Designing Your Life: How to Build a Well-Lived, Joyful Life)的理论,“初心”可能会成为你人生的绊脚石。 那位曾经坚守“初心”的大卫,正是这本书的作者之一。他主讲的同名课程《设计你人生》是斯坦福大学最火爆的选修课之一,曾帮助上千名大学生、职场人、退休高管找到人生方向。 “在设计学的思维中,任何问题都不存在唯一最优解,因此设计师会尽量尝试各种可能性,而不是被某个单一的答案困在原地。” 比如,为了设计一款好看的手机,设计师会尝试尽可能多的风格,最后优中选优。他们从来不相信一见钟情,也绝不会从一而终。 某种程度上,这与人生很像。除非你尝试了足够多的可能性,否则你不会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因此,唯一能确定的就是不确定性,试错更是必不可少。 设计师被认为是最有创意的一群人。但提出伟大创意之前,他们会生产无数个不着边际的想法。因为创意的天敌是批判性思维,设计师会屏蔽掉批判性思维,把能想到的想法先列出来。 同时,设计师会拒绝自己的第一直觉。因为人们最先得出的答案,往往是最显而易见的(Suggest the Obvious First)。设计师不会坚守这样的“初心”,无论它看起来多么激动人心。 放弃“初心”之后,大卫从生物系申请转到了机械工程系。之后几十年,他不仅学业有成,事业上也凯歌高奏——作为苹果的早期员工,大卫领衔设计了苹果第一款鼠标;之后,他还成为美国艺电公司(Electronic Arts)的联合创始人。无论事业还是生活,他都幸福感极高。 所以,设计学思维是如何规划人生的? 1、自我评估 在设计师眼中,定位问题和解决问题一样重要,而自我评估是定位问题的前提。根据本书的理论,人生可划分为四大部分: 爱:亲情、友情、爱情 玩乐:带给你轻松和愉悦的活动,没有竞争,不分胜负 工作:不仅是事业,你全职从事的一切事情都是工作(比如在家带孩子) 健康:包括生理、思想、精神上的健康 把自己想象成一辆汽车,爱、玩乐、工作、健康是你仪表盘上最重要的四个指标。根据自身现状,为四个指标客观打分,测算你未来人生旅程的燃料是否够用。 比如,创业者的健康和玩乐指数普遍低下,但他们肩负经营公司的重任,生病几乎是不可接受的;另一方面,玩乐值低下意味着得不到放松,这样的状态也难以持久。 这些正是你人生亟待解决的问题。 2、人生罗盘 评估了自身现状,接下来要建立你的人生罗盘,它负责把握人生方向不偏航。具体包括: 事业观 为什么你要工作? 从工作中想得到什么? 工作对于你的重要性? 工作与个人和社会的关系? 什么是好工作? 金钱与工作的关系? 个人成长、经验、成就感与工作的关系? 人生观 你为什么在这里?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个人与他人的关系是什么? 人生在家庭和国家中的位置? 什么是善?什么是恶? 是否有超自然的力量影响你? 悲喜、公平、爱、和平对于生命的意义? 回答了以上问题之后,再想一想: 你的事业观和人生观如何互补? 它们之间是否存在冲突? 事业观和人生观会互相驱动吗?为什么? 根据作者的经验,人生规划的灵感和启发往往来自于最后一组答案。如果事业观和人生观发生冲突,则意味着你的人生罗盘需要调整了,否则迟早会翻船。 当然,事业观和人生观也会随着年岁和人生阅历的增长而改变。作者建议,每年至少要完整回答一次以上所有问题,以便及时调整人生罗盘。 如同身体每年需要体检,汽车每年需要年检,你的精神世界也同样需要定期检查。 3、路径寻找 根据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Mihaly Csikszentmihalyi)的研究,在心流(Flow)状态下,人们会感到全情投入,内心清晰而笃定,忘却时间和自我。 通常在从事感兴趣事情的时候,人们会进入心流状态。人生规划的最佳情况是,你的心流状态持续不断,且都是由你的工作引发。换句话说,是把工作变成享受。 如何找到心流状态?作者介绍了一种叫做“愉悦日志(Good Time Journal)”的工具,可以详细记录工作与生活中引发你心流状态的活动。 “愉悦日志”里有一张活动记录表,记录不同活动下你的投入状态和精力消耗情况。比如,写文章和看书的时候你会全情投入,进入心流状态;开会的时候你提不起精神,感觉身体被掏空... 这些都要记录下来。 活动记录的周期至少持续三周。做完记录之后,要找出哪些活动会让你进入心流状态,哪些活动最消耗你的精力,令你疲惫厌倦。 4、思维导图 当你找出那些引发心流状态的活动之后,可以通过思维导图(Mind Mapping),进一步寻找不同人生的可能性。 思维导图的相关研究和论述很多,最简单的方法是:找张白纸,把你最感兴趣的活动或关键词写在中间,然后逐层向外发散。 比如,你的关键词是“户外”,接下来可以发散到与户外相关的关键词,如“骑马”、“海边”、“树林”等;“骑马”可以再发散到下一层关键词,如“马场”、“驯马师”等;接下来“马场”又可以继续发散到第四层关键词。 从最初的关键词开始,发散3-4层关键词之后,便可重新审视你的思维导图,看能否从中找到职业线索。比如,从关键词“户外”可以层层发散到“驯马师”、“潜水员”、“护林员”、“水手”等职业。当你有了足够的备选之后,便可以开始制订你的“奥德赛计划(Odyssey Plan)”了。 5、奥德赛计划 “奥德赛计划”即是设计你不同的人生版本——比如,通过使用之前的工具,你设计了自己最感兴趣的三个人生版本: 版本1:成为硅谷互联网公司的工程师 版本2:到慈善机构当管理人员 版本3:辞去一切职务,在家做全职太太 不同版本的人生该如何选择?这取决于你的: 资源:时间、金钱、技能、人脉 偏好:喜欢、一般、不喜欢 自信:是否有足够信心 一致性:是否与你的事业观和人生观一致 比如,你对版本2的人生最感兴趣,但你的人脉与资金储备尚不足以支撑这个方向;你对版本1和版本3的兴趣一般,但版本1可以为你积累资本和人脉,为版本2打下基础。那么,版本1也许就是你未来五年最合适的人生方向。 上述的工具和方法,只是设计学思维规划人生的极简流程。除此之外,书中还介绍了许多其他方法,比如组建人生设计小组,让组员之间互提建议,等等。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点击阅读原文到本书的官网查看。 需要明确的是,规划人生并不是重新设计一个全新人生,它是在你现有人生的轨迹和基础上,科学地调整和改进,以获得更多增益。 人生也不存在唯一最优解,因此不可能被完美规划。忘掉终点的目标,把精力集中在过程,为自己设计不同的可能性,不断尝试。 陆安琳(Alina Luk)是斯坦福大学的本科生,她从大一就开始选修“设计你人生”这门课。如果不是大卫的影响,她毕业后多半会加入硅谷的互联网公司成为一名程序员,因为这是“最标准的人生路径”。 按照书中的工具和方法,她设计了三种不同版本的人生。毕业之后,陆安琳得到了谷歌的工作邀约,但她却把这个机会暂时搁置,申请成为苏世民学院的学者,到中国探索不同人生的可能性。 现在,她对未来充满了希望,每一天都过得充实而满足。 正如书中所说: “最终你的人生只关乎一件事:幸福。但幸福不是拥有一切,而是放手那些你不需要的东西。”
    人物
    2016年12月30日
  • 人物
    曾主导收购雅虎的微软老兵将出任星巴克 CEO 12 月 1 日,星巴克创始人兼 CEO 霍华德·舒尔茨宣布将在 2017 年 4 月 3 日正式卸任 CEO 一职,接替他的,将是星巴克目前的总裁兼首席运营官。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约翰逊于 2015 年加入星巴克,至今不到两年的时间;而且他之前还是科技界的资深人士。 数十年的科技老兵 约翰逊出生于 1960 年,他毕业于美国新墨西哥州州立大学;获得学士学位之后,他于 1981 年进入 IBM 公司,担任其系统整合和咨询业务的软件工程师。 1992 年,约翰逊离开 IBM 并加入微软,开始了他长达 16 年的微软生涯。2003 年,由于在南美和北美市场的出色销售工作,他被任命为微软全球负责市场、销售和服务等业务的副总裁;2005 年,他又被调任为微软 Windows 和在线业务部门的联席总裁。 一年之后,当另一位联席总裁 Jim Allchin 退休之后,他正式成为整个 Windows 和在线业务部门的总裁,并直接向当时的微软公司 CEO 史蒂夫·鲍尔默汇报工作。 在担任此职务的过程中,约翰逊的主要工作是在维持 Windows 发展的基础之上,推动微软的在线搜索和广告业务的发展;当时微软正对 Google 的发展颇为忌惮,希望在此方面也有所突破。2008 年,在约翰逊的主要负责下,微软开始寻求以 445 亿美元的价格收购雅虎。 后来的结果是,这次收购计划没有取得成功,微软决定分拆 Windows 和在线广告业务;而约翰逊也决定从微软离职。针对约翰逊的离开,微软当时的 CEO 鲍尔默评价说: 他为微软建立了一个非常棒的团队,并为 Windows 和在线业务部门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新的架构下,我们将会更加灵活与专注。我很开心能与他一起工作,希望他以后会更好。 离开微软之后,约翰逊开始担任 Juniper 网络公司的 CEO。Juniper 是一家总部位于加州的跨国公司,它主要为客户提供网络技术支持、网络安全解决方案等方面的业务。 在 Juniper,约翰逊主要将业务专注软件策略,并鼓励开发者为 Juniper 旗下的 Junos 操作系统开发软件产品。而且在他的努力下,Juniper 与 IBM、微软和甲骨文等公司建立了基于软件兼容性方面的合作关系。 2014 年 1 月,约翰逊正式从 Juniper 离职。 与星巴克的渊源 虽然约翰逊是在 2015 年加入星巴克的,但实际上,他与霍华德·舒尔茨已经有很长时间的交情。据纽约时报报道,大约在十几年前,舒尔茨到微软寻求帮助,希望对方能够在所有的星巴克门店上都配置好 WiFi。 就在这一契机下,舒尔茨就开始与当时在微软任职的约翰逊打交道了。 2009 年,身为 Juniper CEO 的约翰逊加入了星巴克董事会;从那时起,约翰逊就已经开始对星巴克进行建议性的指导,尤其是推动星巴克拥抱科技发展的潮流方面。 按照舒尔茨的说法: 2009 年他加入了星巴克董事会;数年之间,在如何定位星巴克在世界中的角色方面,他为我们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建议。他还知道星巴克去拥抱科技行业的变化,并且在用户体验中加入一些面向消费者的前沿技术。 这其中,就包括星巴克推出的移动支付 app 和店内 WiFi。 2015 年,约翰逊正式加入星巴克,担任首席运营官一职。在此期间,他积极推动星巴克的移动支付和外卖业务,并且把星巴克的 app 和激励项目推向中国。按照舒尔茨的说法,在约翰逊加入以来的两年时间里,星巴克的财务状况呈现出有史以来最好的状态;这其中就有一大部分是约翰逊的功劳。 有媒体认为,舒尔茨之所以选中约翰逊担任星巴克 CEO,是看中了后者在科技行业数十年的从业经验;而约翰逊的接任,也就意味着星巴克会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会继续拥抱科技的发展。 实际上,爱范儿之前曾经报道过,星巴克不仅仅是卖咖啡的,它也是最懂互联网的科技公司;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约翰逊接替舒尔茨担任 CEO,也会让未来的星巴克拥有更加强烈的互联网色彩。 这对于星巴克来说,应该是一件好事。
    人物
    2016年12月0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