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I coaching
    大咖观点:生成式AI将全面普及,HRTech的未来在哪里? HRTech概述:Josh Bersin最新推文谈到,生成式AI全面进入主流!46%的企业领导每天使用AI,80%每周使用,74%报告正向回报,AI投资普遍超千万美元。当前主要用于会议总结、数据分析与文档撰写,但AI正在从“个人助理”升级为“多功能智能体”。IBM Ask HR 与 Galileo 等系统正在成为企业的数字伙伴。未来,AI Agent 将具备记忆与个性,并通过数据治理实现跨系统协作。AI不会取代工作,而是让HR成为“超级工作者”。企业的竞争,将取决于谁能率先完成AI系统化转型。推荐阅读了解,视频解读可以访问视频号:HRTech 这里有一份JoshBersin发布的报告《充分发挥 AI 影响力,拥抱超级员工时代》,点击下载  Josh Bersin刚刚完成了一次横跨欧洲、亚洲和中东、累计近六万英里的行程,拜访了数百家公司,讨论他们的AI战略。虽然每家公司的成熟度各不相同,但有一点非常明确:AI作为商业工具已经到来——它是真实存在的,其使用场景正在迅速增长。 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Wharton)的最新调查显示,46%的商业领袖每天使用生成式AI(Gen AI),80%每周至少使用一次。在这些用户中,72%正在衡量投资回报率(ROI),74%表示结果是正向的。顺带一提,HR部门在使用率上排名第三,仅次于IT和财务部门。 预算投入也在大幅上升:23%的大型公司每年在AI上的支出超过2000万美元,43%超过1000万美元。 企业从AI中获得了什么?答案是:生产力。目前最主要的应用是我称之为“第一阶段”的使用方式——个人生产力提升。AI帮助员工总结会议、分析数据、查找信息、撰写或分析文档。这些个人层面的应用确实带来了实在的效率提升,但这仅仅是开始。 生成式AI或将成为“新一代微软Office” 不得不说,这种使用方式与文字处理、电子表格和互联网搜索早期的发展非常相似——它们都是“个人生产力”的革命。微软对此早已深谋远虑,MS Copilot正在逐渐成为“新一代Office套件”。 当然,AI能做的远不止这些。目前约有12%的公司部署了企业级AI代理(Corporate Agent),例如IBM的“Ask HR”。这类“知识与信息管理”聊天机器人正迅速普及,它们可以取代复杂的门户网站和SharePoint页面,也可用于客户支持。未来,每家公司都会拥有自己的AI代理。 举个例子:我们的一位客户——一家大型医疗保健公司——已经运行员工聊天机器人(Agent)四年之久。它的成功使得公司所有的HR应用都逐步整合在其后端。员工通过该Agent就能获得关于薪资、福利、工作排班甚至培训的帮助。 AI在招聘领域的应用也已被证明行之有效:候选人可以与智能代理聊天、完成AI评估,甚至接受AI虚拟面试——这一切可在深夜进行,无需安排与招聘经理的通话。 虽然高ROI的多功能Agent(Stage 3)尚未全面落地,但各企业已开始部署AI教练和AI学习工具。许多大型客户已上线AI原生学习系统,实现了30%–40%的人员优化,同时显著提升了学习与赋能效率。 跨越卢比孔河:我们越过了什么界限? “跨越卢比孔河”(Crossing the Rubicon)意味着“无法回头的临界点”。现在,我们正处在这样的时刻。 尽管外界仍有各种危言耸听的报道——称AI将毁掉工作与生活——生成式AI其实是一种有用、务实、且易于理解的工具。它并不完美(我在播客中讨论过ChatGPT的高错误率),但一旦你掌握了使用方法,并建立可靠的数据集,AI的表现相当令人满意。 两年前,《纽约时报》还在刊登那些关于AI恋人或“AI伴侣”的怪异故事。如今这些报道早已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超过1万亿美元的基础设施、工程与能源投资——让AI真正变得安全且可用。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AI百分之百安全。如果使用不当,你仍可能得到错误结论、糟糕报告或虚假结果。但我们正在学习如何“验证AI”的输出,对其“概率性特征”也更加适应。 新的挑战也随之出现——AI的能耗与资源消耗。例如,阿联酋的一位领导者告诉我,每一次ChatGPT查询平均会消耗4升水,这已成为亟待解决的新问题。 接下来会怎样? 我们才刚刚开始,AI的演进远未结束。 第一阶段:从单用户到多功能使用场景 AI的最大ROI将来自我称之为“多功能智能体”(Multi-Functional Agent)的形态。当前的AI工具,就像汽车中的“助力方向盘”——虽然能帮助转动方向,但我们真正想要的是“AI直接带我们到达目的地”,而非仅帮忙转向。 这种转变正在招聘和培训领域率先出现。如今的AI代理能自动撰写职位需求、与候选人沟通、安排面试并筛选简历,接下来还会连接入职与绩效评估。这种“招聘-职业一体化智能体”正是多功能AI的雏形,我们也在为供应商与买方制定相关蓝图。 企业不希望拥有上百个“各自为政的Agent”,而是希望建立能贯穿端到端业务流程的“智能工作代理”。例如,“从设计到生产再到销售”或“从营销到签约、再到开票与支持”的全流程。当前的单一用例AI将逐步走向融合。 随着这些多功能Agent的出现(多数由IT团队自建,而非完全依赖供应商),企业岗位将被系统性重塑。不再需要“面试协调员”“客户预约助理”或“应收账款专员”——这些工作将被整合到AI工作流中。 在我们的Galileo实践中也能看到这一趋势:它从最初的HR助手,进化为能自动回答问题、生成课程、解决复杂薪酬或内部政策问题的系统。Galileo如今能“为你构建解决方案”,从“问题或想法”一步直达“验证过的解决方案”,就像一辆“自动驾驶汽车”。 智能体将拥有记忆与个性 第二个重大变化是:AI智能体开始“了解你是谁”。例如,Galileo现在可以记住你的身份和过往行为。与其每次都从零开始,这些智能体会**“从你的使用中学习”,或“从业务本身学习”**,因此变得更具自主性、更个性化,也更有价值。 想象一下:你是一位经理,面临产能不足的问题。你问Galileo:“能帮我招聘一个新员工吗?”Galileo可能会回答:“在我帮您开启招聘申请之前,能否请您说明这个职位要做什么?”然后它可能继续问你部门的管理幅度(因为它掌握基准数据),并建议道:“以您预算的薪资水平,寻找内部候选人可能更合适。是否希望我帮您筛选具备相关技能的公司内部员工?” 一个月后,当你再次向Galileo求助时,它可能会说:“上次您新招的那位员工似乎上手速度较慢。我们是否该为团队制定一个新的培训计划,再考虑增员?” 看出差别了吗?当所有这些“助力方向盘式”的AI工具逐渐协同工作时,下一步就是让AI真正“接管整辆车的驾驶”——帮助企业整体运作,而非只处理单点事务。Bersin预测:这类系统将在2026年大量落地。 数据管理将成为企业的命脉 在与拥有AI经验的公司交流时,我们几乎发现了一个共同点:他们新培养的最关键能力,是数据管理、数据标注与数据治理。 我们在构建Galileo的过程中也得到了相同的教训:如果数据不准确、不及时、未正确标注,AI的输出就会失真。AI本身并不“理解”这些文字或数字的意义,它只是通过概率与向量计算来生成答案。因此,哪怕最微小的数据错误,都可能导致高比例的错误结论。(可参考我关于“45%的新闻查询结果有误”的播客内容。) 这也是为什么像IBM、沃尔玛、BMS这样的公司最终发现,“数据所有权”成为了关键战略资源。 例如,IBM在其“Ask HR”智能体中管理着超过6000条HR政策,并为每条政策指定负责人,负责更新与维护。现在,IBM正在构建新的智能体,用以扫描政策内容,监测全球数千个地区的法规变动,以提醒潜在风险。可以预见,所有公司都将踏上这一学习曲线。 智能体将与智能体对话 更令人兴奋的是:AI智能体之间的“互联互通”即将实现。我们称之为Agent-to-Agent(A2A)通信,或多代理通信协议(MCP)。虽然这些协议仍在早期阶段,但企业界已在积极探索。 不过我也要提醒一句:别急着采购五十个不同的AI代理。如果这些代理不能互相协作,它们的实际价值会大打折扣。许多客户现在签合同时只签一年,就是为了避免“被锁死在某个快速过时的AI系统中”。 供应商风险与市场格局 AI前路依然存在风险。我们仍不确定OpenAI是否能“自我整顿”,微软的Copilot目前分散在多个方向,而谷歌(Gemini)与Anthropic还需面对来自Grok、DeepSeek等新竞争者。如果股市出现剧烈调整,AI行业也很可能迎来一轮整合。 我认为,那些专注于高质量、务实商业应用的产品才最值得购买。例如Galileo、Paradox、Eightfold、Sana、Arist等,这些HR领域的AI产品都已具备成熟的落地能力。 此外,各大HCM厂商——SAP、Workday、ADP、HiBob、ServiceNow——也正在将AI智能体嵌入薪酬与流程引擎中,力图成为企业的端到端多功能智能体供应商。SAP收购SmartRecruiters、Workday收购HiredScore、Paradox与Sana的整合,正是这一趋势的体现。HR团队必须密切跟进这些生态变化。 其他担忧:工作流失与员工“被弱化”? 在我这次旅途中,听到了很多类似的担忧:HR人员害怕被取代;招聘人员不确定候选人是否“真人”;有人问我:“我们是不是都要变得更笨?” 我的回答是——如果你不主动拥抱这场革命,它也会在没有你的情况下开始。这是一个商业史上难得的转型时期,我们有机会彻底重塑自己的工作方式。现在不是退缩的时刻,而是亲手掌握AI工具、亲身实践的时刻。只要你开始使用这些工具,或者让我们带你体验Galileo,你就会发现新的职业机会——你的熟练度与经验将成为你在AI时代的竞争优势。 至于AI是否会取代人类的工作?我建议别听技术圈那些危言耸听的人。这根本不可能。 即便有一天我们真的拥有“自动驾驶汽车”,我们回头也可能会说:“其实开车也没多有趣嘛。”那时候我们会把注意力放到生活的其他部分,用新的方式创造价值。 而AI技术仍然如此新、如此不完美、变化如此迅速,反而创造了无数新的岗位与角色——超级员工(Superworkers)、顾问、创新者——去挖掘新的应用场景。 我记得1981年电子表格刚推出时,大家都以为会计师要失业了。结果呢?如今会计师比过去更多,只是他们不再浪费时间手算列数。 对于设计师、创作者、作家或分析师而言,AI就像你身边的一台个人超级计算机。正如木匠使用电动锯与自动雕刻机一样,你依然能创造出精美、复杂的作品——只要学会使用这些新工具。 欢迎来到新的世界 现在迷雾已散,AI将长期存在。让我们一起走上“超级工作者”的道路,帮助组织学习、应用并充分利用这项惊人的新技术。接下来的方向,就掌握在我们手中。 附录:这里有一份JoshBersin发布的报告《充分发挥 AI 影响力,拥抱超级员工时代》,点击下载  附录思维导图:
    AI coaching
    2025年11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