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区招聘
    重磅:Facebook 下场“本地招聘(Local Jobs)”:重返社区级就业入口,抢夺蓝领市场 HRTech概述:Facebook近日正式推出其 “Local Jobs”(本地招聘)功能,旨在让社区内的求职者与小型企业更便捷地对接。Facebook 此次聚焦 “Local Hiring(本地招聘)”,而不是像 LinkedIn 那样面向白领和专业岗位。它更接近于 Indeed + Craigslist + 社区群组招聘 的结合体,目标是让“附近求职”更直接。更是使用AI精准推荐算法,覆盖的岗位主要是 服务业、技工、入门级、小时工,给蓝领本地化招聘投下重磅炸弹!更多全球HR科技最新资讯,请关注 #HRTechChina。 Facebook 宣布在美国重新上线“Local Jobs(本地招聘)”,把职位入口嵌入 Marketplace(市场)、群组与主页页面,重点服务入门级、技工与服务业等本地化岗位场景。求职者(18岁及以上)可在 Marketplace 的“Jobs”标签浏览并筛选附近职位,企业与个体商家可通过 Marketplace、主页或 Meta Business Suite 快速发布招聘信息,并以 Messenger 与候选人直接沟通。此举意味着 Meta 再次将“社交流量—职位分发—即时沟通”打通为招聘闭环。 Marketplace 的核心作用:社区信任与本地流量的双重引擎 值得注意的是,Facebook 选择 Marketplace 作为主要招聘入口并非偶然。Marketplace 是 Facebook 在美国最成功的社区功能之一,自 2016 年推出以来,已成为覆盖全国的二手商品交易与本地生活市场。用户习惯在其中买卖家具、家电、车辆乃至房屋租赁信息,其流量与活跃度堪比 Craigslist 或 eBay Local。基于此生态,Facebook 将招聘功能融入 Marketplace,使用户在浏览二手商品或社区帖子时,自然发现附近的招聘信息,并通过 Messenger 直接沟通,从而将“社区交易信任机制”延伸至“社区招聘信任机制”。 这一设计让 Facebook 在“发现—沟通—行动”的路径上,比传统招聘平台更短、更即时,也更具“生活化”特征。对于本地服务业和中小商家而言,这意味着零门槛触达候选人的新通道。 为什么是现在:从“关闭—回归”,定位更聚焦 Facebook 最早在 2017 年推出招聘功能,随后在 2023 年收缩并下线。此次回归,产品定位更聚焦本地化与入门级,将职位分发到 Marketplace 与相关群组,强化社区内的自然触达,避免与以白领为主的专业平台正面对撞。新版功能当前仅在美国上线,并在内容政策上强调反歧视与敏感岗位禁发等合规要求。 产品要点与合规边界 入口与分发:Marketplace“Jobs”标签为主入口,职位也可出现在群组与主页信息流中,提升“被动发现”概率。 发布与沟通:雇主可从主页、Marketplace 或 Meta Business Suite 创建招聘,候选人以 Messenger 即时沟通,缩短招聘链路。 适用人群:面向 18 岁以上用户,集中覆盖服务业、技工与小时工岗位类型。 合规与安全:新版强调反歧视与岗位发布边界(如成人服务、药物、托育等类别被禁止),回应过往广告定向争议。 竞争格局:四类替代与互补者 社交平台型 Nextdoor:以邻里社交为核心的本地生态,天然承接家政、维修、零售等“街区级招聘”,与 Facebook Local Jobs 高度重叠。 X/TikTok 等:围绕企业主页或短视频简历的招聘实验仍在推进,更多偏品牌曝光而非系统化招聘。 综合招聘与聚合器 Indeed / ZipRecruiter:搜索与广告算法成熟,覆盖行业更广,但社交互动和“就近发现”体验不及 Facebook。 老牌平台在白领市场具优势,而 Facebook 凭借低门槛流量与即时沟通获得差异化突破。 蓝领与小时工平台 Snagajob:美国头部小时工招聘平台,提供班次管理、面试排程与考勤系统。 Jobcase:以社区为核心的工人网络,强调互助与信息交流,与 Facebook 的“社区招聘”概念高度契合。 AI 与区域新势力 Handshake(校园)、SEEK(澳洲)、**Workstream(连锁门店自动化)**等专注特定人群或地区, ZipRecruiter AI 已引入算法匹配评分,而 Facebook 的独特优势在于:算法推荐 + 社交关系 + 本地信任生态。 市场概况与演进观察 需求端:美国本地服务业、零售、餐饮、物流、家庭服务等行业对灵活用工和小时工需求持续强劲。企业希望以低成本、即时响应的方式获取候选人。 供给端:年轻求职者与兼职人群更偏好在熟悉的社交平台上寻找工作机会,Facebook 借此降低传统“注册—投递”门槛。 市场潜力:蓝领与本地岗位市场在美国就业人口中占比超 50%,但数字化程度仍低于白领领域。 变量与风险:岗位质量审核、诈骗治理、隐私保护、反歧视合规将成为 Facebook 再次挑战的关键。 商业化前景:随着雇主端活跃度上升,职位“Boost”广告或将成为下一阶段增长点。 Facebook Local Jobs 的推出,是一次 从社交生态向社区就业生态的再延伸。 它依托 Marketplace 的信任基础和流量优势,为蓝领和中小企业提供更自然的招聘场景,同时为 Facebook 广告体系打开新的变现空间。从行业视角看,它可能成为传统招聘平台的有力补充,并推动“社交招聘本地化”成为下一波趋势。
    社区招聘
    2025年10月18日
  • 社区招聘
    在线招聘风起,周伯通怎么玩社区招聘? 豆瓣的一个朋友在向我论证“豆瓣价值被低估”这一话题时,曾用某个豆瓣小组的惊人发展作为引以为傲的案例,该小组本来是申请者用来提供给豆瓣用户寻找工作的,但是随着小组成员及与招聘相关的帖子越来越多,组长索性全职运营这个小组,并创业开设了公司,“所以,我们豆瓣的商业空间还是很大的……” 上周周末,我对坐在对面的冯涛说起这个故事,他的反应看上去有些受宠若惊。 冯涛就是上面举例中出现的那个小组——小组名为“周伯通招聘”,迄今已有32万成员——的组长,就在昨天,他的这个创业项目宣布获得额度为2800万人民币的A轮融资,继拉钩、脉脉之后再度引起在线招聘行业的资本异动。 这是一个“英雄不问出身”的奔腾时代。 无知,方才无畏 周伯通这个品牌,是“Job + tong”的中文混写,在百度搜索周伯通,作为在在线招聘网站的周伯通夹在金庸武侠小说人物周伯通的百科词条和梦幻西游2土豪玩家周伯通的新闻报道之间,颇为尴尬。 2007年10月,冯涛在豆瓣申请了周伯通招聘小组之后,就基本上没有再去过问,他是IBM的工程师,本职工作不算清闲。但是,这个豆瓣小组的生命力,却让他大为惊讶,“过了几年,我发现有上万名用户自发的在小组里交换求职信息,也有HR发了招聘帖后每天泡在上面向人解释岗位需求”,这种意外的商业价值,也让冯涛动了创业的心。 2011年,冯涛找到合伙人,并注册了公司,彼时正值微博大热,冯涛就将周伯通招聘的运营重心从豆瓣小组向新浪微博扩张,他当时还就这种模式在微博上请教经纬创投的张颖,张颖回答称自己非常看好基于微博的招聘产品,但是“具体打法真的要想清楚,要与众不同”,不料一语成谶。 在总结那段时间的失败时,冯涛将原因归结于跨度过大,豆瓣小组是社区化的,内容热度取决于议论强度,所谓的“热帖永不过时”,而新浪微博却是信息流化的,这种定位其实不太适合中长线的招聘需求。另外,2012年的时候,徐小平本来提议拿出100多万来投周伯通招聘,但是冯涛因为觉得估值太低而拒绝了,这也是让他后悔不已的一个决定,“想来想去其实那笔钱还是该拿,因为这不是钱的事,是资源、人脉”。 后来,合伙人觉得公司无望,相继散去,冯涛说他那时每天除了减肥和看书,就是保持豆瓣小组的运营,每天上去看帖子、删广告,他甚至在个人微博上自嘲:“创业,一定要进可攻,退可受!” 从历史上来看,2012年也是整个在线招聘市场的寒冬,中华英才网亦在这一年公开寻求出售,周伯通招聘就像是一叶扁舟,它没有被惊涛骇浪掀翻,却被冻结在了厚重无比的冰层里。 前端社区,坚壁清野 当冯涛想清楚且重新组建团队时,拉勾和脉脉已经先后创建,这些小而美的在线招聘产品正在撬动“老三大”——前程无忧、智联招聘和中华英才网岌岌可危的地位。 冯涛并不讳言拉勾所获得的两次融资对行业的帮助,就在拉勾A轮融资过去之后没有几天,网易资本就登上门来约谈,很快敲定意向,现在冯涛甚至将办公地点都从国贸搬到了五道口,就在网易大厦的对面。 2012年以来,移动互联网的喷涌式爆发和传统行业的规模化转型,带来了巨大的人才缺口,加上大量的创业公司也不吝资本的囤积员工,终而导致招聘行业彻底的由买方市场转为卖方市场,求职者待价而沽,企业则求贤若渴。冯涛在谈论这扇窗口的打开时,伸手在空中画了一个坐标图, “前程无忧这样的传统招聘网站,会在靠近中层和底层的区域,横向的涵盖一些行业宽泛、人才定位比较模糊的企业,最靠近底层的,是58同城这种标准化职业的中介,我们和拉勾都是互联网垂直这一块,但是在纵向的切口和模式上有差异,像猎聘则在上层,又横着复制了传统的那一套玩法。” 冯涛所说的周伯通招聘与拉勾的“切口和模式”的差异,主要还是想要强调其对于社区形态的坚持。实际上,周伯通招聘的网站布局,和豆瓣小组的类BBS形态十分接近,企业发布的招聘需求,就是一张张有着格式规定的帖子,且难以避免的染上了浓重的BBS文化,比如“标题党”——“美女陪你一起写代码”、“所有人在棺材里都一模一样,那就让我们在生前彼此不同吧”、“我们是在线教育培训行业的奇葩:不谈理想,只谈钱”……这样的招聘标题比比皆是——似乎也只有这样,才能够在网站首页的帖子列表中脱颖而出。 修饰过多,而带来的效率不足,或许是周伯通招聘奉行的社区模式的显著短板。但是,冯涛对此的理解是,如果一个企业不愿意为招聘付出认真和诚意,那么在人才抢购的战场上,这家企业就轻而易举的输在了起跑线上。他举了一个例子,说有一个杭州的创业公司,刚刚成立,但是心态很好,连LOGO都是手写的“暂无”,其创始人就在招聘帖里写故事,也不管回复的用户是真有意向还是闲得发慌,挨个儿的互动、聊天,最后收到的简历比一些巨头还多。 “我们做了一些机制,鼓励企业去和求职者接触,而不是把这里当作接收简历的一个渠道,比如回复用户对你的评论,就可以提升招聘帖的位置排名,我们都是通过这种小的功能,形成社区固有的氛围,然后产生用户依赖”。冯涛认为这种平衡正是周伯通招聘具有的独特优势,连他这次拉到投资,也是托了社区形态的福,因为他在向网易资本的投资经理介绍产品时,将这种社区机制与网易新闻的跟帖文化做出类比,于是对方“秒懂”。 后端服务,下沉行业 在冯涛看来,在线招聘是一个值得往深里做的行业,除了在供求上促成信息对称之外,他将增值服务视为未来长线战略的一个子集,这次的融资,也会很快投入到服务型产品的筹备里。 周伯通招聘的服务型产品,其实是埋藏在社区深处,为有需要的企业扩大招聘影响。 冯涛引述的例子,是一家位于厦门的情趣用品电商企业,它和周伯通招聘合作,为其“性趣体验师”的职位做了包装和推广,结果不仅收到了超过千封的简历,连带着品牌曝光也一并受益。“有一个最夸张的南京大学的学生,在我们后台敲了2万多字的求职信,讲自己从高中到现在的各种情史,最后还真就录取他了。” 从业务的角度,周伯通招聘想要做的,仍然是一种媒介服务,只不过相比社区,这种媒介服务是可定制的,而且融合了营销和公关的成分。冯涛说他马上要做一个名为“发现”的栏目,就是组建团队去对创业公司——它们的人力资源配置通常比较薄弱,在招募人才上的投入有限,而这正是媒介服务可以介入的地方——进行上门专访,加大对方的人格化魅力,让求职者在挑选追随的事业时能够“高看一眼”。 “一些小的公司,你可能光听名字就觉得不愿意去,但是如果可以深入了解这家公司的背景和故事,或者更进一步说,能够看到创始人讲述他的理念,可能求职者的感受就会完全不同”,冯涛甚至说自己还策划了“去清华北大抢学霸”的活动,把创业公司带到高校,去和互联网巨头争抢人才的潜力股。 目前,周伯通招聘的网站有60%的主动访问量,从原豆瓣小组的引流占比已经不足10%,强劲的用户黏性,是冯涛敢于放开手脚尝试创新的底气。但是另一方面,周伯通招聘的社区生态是内向性的,品牌识别度仍然有限,在百度指数里搜索关键词“周伯通”(“周伯通招聘”一词未有收录),即使算上这个人物名称本身就自带的搜索热度,“周伯通”的百度指数仍然远逊于“拉勾网”、“猎聘网”等竞争对手,这种差距,恐怕会让周伯通招聘的品牌上探十分吃力。 挑战中国特色的LinkedIn 冯涛有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外企经验,周伯通招聘当前的市场总监也来自台湾,他们都对LinkedIn有着顺畅的亲密理解,但是同时,他们也不看好LinkedIn入华半年多以来的成绩,因为中国职场社会还没有进入西方的成熟商务阶段,在美国,可能Facebook是生活,LinkedIn是工作,二者之间有着天然的鸿沟,但是LinkedIn如果坚持照搬这一套来中国,可能就注定会水土不服。 “我希望周伯通招聘会是一个线上的咖啡馆,招聘只是大家到访这里的一个理由,或者说企业充当的是会客的角色,在相互接触之后,可以先聊,然后围绕着这群人,我们可以探索一些新的玩法。”对于周伯通招聘的未来,冯涛很是乐观,而这种圈层化的职场社交,似乎才是他所认为的“有中国特色”的LinkedIn模式。 创业之外,冯涛是一个DotA的狂热爱好者,他在知乎上的一个问题“DotA 2在未来的游戏人数有可能超过英雄联盟吗”的下面,回答说肯定不会,因为“高智商的人当然是少数”,而且在周伯通招聘自己的招聘信息中,冯涛特意注明,DotA天梯2000分以上的可以加分,而且“如果是妹子,直接录取薪水翻倍”,据他所言,这种奇葩的招聘条件吸引了大量求职用户,“很多来面试的人不单单是为了找工作,还想来看看写出这种招聘需求的人究竟是怎样的一个逗逼”。 DotA是一款讲究极限操作的竞技游戏,其最具观赏性的场景莫过于翻盘战役,冯涛和他的周伯通招聘,已经翻盘过了一次,说是坚韧也好,运气也罢,未来的路,还得由他慢慢开荒。 作者微信公众帐号:techread
    社区招聘
    2014年09月16日